王翔贵州省余庆县敖溪中学
提高“学困生”的工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我们对“学困生”要有一个全面的观点。“学困生”并不是一切都差,关键是怎样引导。如果教育得法,把他们潜在的内因调动起来,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不仅能赶上去,甚至还能超过好学生。如何对“学困生”进行管理,怎样才能提高“学困生”,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热爱“学困生”,尊重和信任他们
这是教育好“学困生”的重要前提。对“学困生”教师要倍加热爱。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家庭不能没有母爱,在学校不能没有师爱。由于“学困生”很少尝到学习的甜头,自暴自弃,他们总感到教师不喜欢自己,久而久之就产生与教师对立的情绪。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转变“学困生”,就要把冷淡的或者是对立的师生关系,变成热情和亲密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是满腔热情地加倍热爱学生,要想教好他们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热爱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第一步。“动之以情”是说教师对学生应有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有别于母爱,它应是热诚于内,平静于外。“晓之以理”就是教师热爱学生的感情不能过分地表现在外形的强烈上,应体现于内在的理智和持久的态度上。要把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步是“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则要求教师应身体力行,身先于生。让学生由模仿地学到独立地学,再到创造性地学。这样,持之以恒,就能见效。要求学生“持之以恒”,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做法也要“持之以恒”,但感情要适度。这即是说,教师对他们要有感情、有理智、有行动、有恒心、有效果,做到耐心和信心的持久,才能引起学生“持之以恒”。
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较差学生的实践机会,越是较差越要让他们做,特别是在课堂做,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他们布置一定的适合程度的习题,增加练习的机会,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既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把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三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通过活动深入具体地了解研究“学困生”的特点、特长爱好、兴趣。有的“学困生”在课堂上表现差,但在活动中却显示出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学困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要加以鼓励,并注意以学生群体的优促差,以学生自身的长补短。教师要注意学生微小的进步,体谅其困难与不足,不可要求过高,操之过急。要尽量吸收绝大多数的学生参加活动,对于较差的学生,应尽量照顾,适当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四依靠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依靠集体的力量,从多方面影响和帮助“学困生”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班主任、科任教师,首先要影响集体,然后由集体的力量来帮助或作用于“学困生”。因为他们是同龄人,语言、感情思维方式相同,特别是已经转变了的“学困生”,去帮助未转变或正在转变中的“学困生”,作用更大。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
五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协助
配合是相互的,作为教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让家长时时注意教育学生的态度和方法,注重实效。当前家庭教育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过“严”,一个是过“宽”。因此,教师对待家长要注意两条:一是不要告状,或者少告状。二是要多提建议。有些教师常常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使得家长和学生反感。教师家访应全面地介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进步表现、特长都应告诉家长,并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在精神上即在道德品质、理想、意志等方面关心学生应注意什么,教师应给家长提出具体的方法。
六正确处理特殊学生的“逆反”心理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逆反心理缺乏正确态度,使师生之间产生了隔阂。对“犟学生”,有些教师无法驾驭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他们,看不到他们的积极因素。这些特殊学生多数是反应比较快,辨别是非能力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是好的品质。还有的学生有探求差异的精神,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有强烈的好奇心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些正是青少年中一种非常宝贵的智慧和品质。教师要正确对待,并尊重学生的优异智慧,很好地发挥。运用他们求知的运动力,积极地引导。这样,即使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也会很快消失,还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在处理特殊学生的“逆反”心理的现象时,千万不要失去了自我控制,否则就会在学生面前失去说服力,失去教师的尊严和威信,失去为人师表的典范力量。这样就会出现对一人失谈,众人不服,一事失误,多事不顺的状况,给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总之,教师不要苛求他们去达到自己的期望,而应机智地利用他们各自的长处,努力使之发扬光大,帮助他们排除“我能学得好吗?”的思想干扰,树立一个信念:“困难是可以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