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个结果
  • 简介:韦勒克文学观是其“内部研究”理论的拓展与应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文学的任务、文学中的“进化”概念、文学的类型、文学的分期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其重要观点并将其文学观放入与“新批评”派的关系中进行考察,可以看出韦勒克的文学观是对艾略特、兰色姆等人思想的承继,但韦勒克又并不是一味的简单照搬,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韦勒克的文学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重写文学”的思潮。虽然韦勒克的文学观有着非常大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但每种理论都具有两面性,所以韦勒克的文学观作为“内部研究”理论的拓展与应用,因其与“外部研究”相脱离,从而具有某种局限性。

  • 标签:韦勒克文学史观“新批评”派
  • 简介:自“先锋文学”进入当代文学以后,1987年(或1986年)便被公认为先锋元年。此后每隔十年,文学界便会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大型纪念活动。2017年作为“纪念先锋文学”的第三十个年头,以回顾、总结、反思为名目的文章自然必不可少。然而,如果我们将今年的文章与2007年前后的纪念文章稍加比对就会发现,大多数文章尽管时间相隔十年,但多数观点趋于雷同,论述逻辑也大同小异,一言蔽之,“先锋文学”作为当代文学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成也“形式”,败也“形式”。这一论断的逻辑起点,可以追溯到洪子诚先生的那本《中国当代文学》,该书在“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一章中指出,所谓的“先锋小说”创作现象,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小说家在小说形式上所做的实验。“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于淡薄,他们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评论者通常认为,这一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具有‘革命’意义的小说‘实验’,它的观念和方法,与法国‘新小说’(阿兰·罗布-格里耶的‘零度叙述’)、拉美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创作有关。同时,被用来解说‘先锋小说’文体实验的,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所谓‘反小说’”[1]。我们从中可以概括出三个核心观点:一是“先锋小说”是中国大陆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写作潮流;二是形式革命、叙述历险、语言实验等文体和文本意义上的自觉性,是“先锋小说”引人注目的共通点;三是“先锋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观念密切关联。这三个核心观点在此后30年时间中,经过众多文学评论从业者的数度转译和赋形后,逐渐形成了更符合当前意识形态规范和文学经典化需求的面目,即一�

  • 标签:《中国当代文学史》先锋文学背面80年代后期西方现代主义先锋小说
  • 简介:哈尼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学历史源远流长,作品丰富,但相关文学研究一直较为薄弱,1996年《哈尼族文学》才正式出版。从《哈尼族文学》的编写过程、编写原则、分期体例、内容取舍、研究方法、文学特点等多个方面,对其编纂特色与意义进行了总结。

  • 标签:哈尼族文学史编纂整理
  • 简介:分析了《布依族文学》的成书源流、编撰体例原则、文学分期、作品分类以及编者的文学观等问题。《布依族文学》是对前期两部同名文学的综合,对布依族从古至今的文学历史进行一次梳理,从口头文学到近现代的作家书面文学,编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文学批评。

  • 标签:布依族文学史布依族文学史研究
  • 简介:近20年,我的学术写作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规律:每十年都是前数年埋头写作,后两三年集中出版问世。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三年集中出版了《唐宋词流变》《宋诗流变》等一系列著作;进入21世纪之后,第一个十年也是集中在后两年出版了《宋词体演变史》《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等一系列专著。写作时几乎是喷发而出。

  • 标签:写作文学出版演变史流变诗歌
  • 简介:文学与思想史的跨学科研究,虽然是近年来才更有意识加以倡导的研究取向,但事实上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轫之初就已竹诸实践。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乃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新时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本文从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出发,试图强调下列几方面的问题。其一,将文学与思想、心态和精神的历史联系起来,不是一种机械的拼合与杂糅,而应该是一种相互渗透和交融,从最高意义上说,是为了恢复文学研究的人文学品格;其二,文学与思想史的连接,非但不是要简单地用文学和语言的材料证明思想史的结论,而且恰恰是要激活“如何说”与“说什么”之间的有机关联:其三.文学是对真理问题和个体命运具体而直接的表达。因而它也为我们质疑那些约定俗成的“常识”与“定见”、那些一成不变的命题和所谓“普遍规律”提供了最大可能性,而这也正是比较文学之所以成为比较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 标签:跨学科研究思想史文体意义
  • 简介:文学”与“历史”的问题,历来是文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新历史主义批评家看来,历史是由一系列文字话语构成的,是“非本质”的,历史是被叙述的,“文学”是文学家关于历史的叙述。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主张“返回”“历史情境”,以“一体化”的叙史方式展现当代文学“史”的风貌,完成当代人对“历史”的想象。以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为例,从洪子诚的历史观出发,反观他的文学写作,探讨历史视域下新历史主义理论与他的文学实践的契合之处以及考察“历史”在洪子诚的史著中是如何被展开叙述的,从而促进我们对90年代这种新的文学书写范式的认识。

  • 标签: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学史叙述
  • 简介:鲁迅是现代文学叙述中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野草》作为鲁迅内涵最复杂、丰富的作品,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大都以相当的篇幅对其进行了解读。1930年代以来各时期的大陆学者对《野草》的解读凸显出不同的内容,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各个时代的文学塑造出的鲁迅形象;而海外学者以其新颖的解读视角为文学叙述带来了世界性的宏大视角。通过梳理各个时代和不同语境下《野草》在文学叙述中的变迁,能够揭示文学叙述模式和解读视角的某些内在规律,为文学叙述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 标签:现代文学史《野草》鲁迅叙述
  • 简介:文学中,围绕着经典的写作可以说是一个铁定的惯例,如果我们反逻辑去思考,这一理论的形式逻辑关系和既成的文学事实就可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问题之一是围绕经典写作文学是不是科学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之二是经典是如何造就的,是否具有正当性?由于文学写作思路、方法、模式等方面已固定化,目前呈现的当代文学文本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文学的真实性是有限的或部分的,我们很可能是在虚假的“历史想象”中接受文学教育,形成我们的文学认知模式。当代中国文学如何写作?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就可能成为当代文学写作的最优选择。

  • 标签:当代文学经典文学史质疑
  • 简介:在过去的五年左右,研究中国史的学者和研究其他地区的历史学者-样,意识到数字史学并非只是把文本变成量化资料,或只是把这类资料整合起来.?不少人发现,历史学者利用数字化语文学(digitalphilology)的方法可以辅助并丰富他们在研究文本和物质文化中使用的分析方法和诠释策略.在这篇短文里,我将概括讨论我接触到的-些用于唐宋文献的数字化研究方法,并讨论我如何将之整合到唐宋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之中.

  • 标签:数字化语文学宋史研究唐宋历史学者研究文本
  • 简介:与莫言创作中以《酒国》为代表的一些相对"冷僻"的作品不同,关于《红高粱家族》前人论述已经太多。研究界普遍认为《红高粱家族》在"意义"层面上形成了当代文学上的"断裂"(1)。《红高粱家族》由《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五篇小说集结而成。

  • 标签:红高粱当代文学史余占鳌莫言高粱酒英雄形象
  • 简介:近三年时间,我一直在研究先秦文学的演变历程,终于在近期完成了先秦文学的书稿,随后,我可以重回汉魏六朝乃至隋唐时段的文学研究。通过先秦文学研究,使我清晰地感受到了汉魏与先秦文学之间的关系。对两汉文学的演变历程及其艺术成就,建立在对先秦时代文学演变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对两汉文学有一个宏观的、鸟瞰式的清醒认识。

  • 标签:汉文学先秦文学史文学史研究汉魏六朝礼乐制度艺术成就
  • 简介: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有关延安文艺的文学叙述,凝聚了不同时期研究者对延安文学的认知情况,也是现当代文学写作的前期成果。其中,有关史学命名、史料甄选、作家与文本阐释、叙述视野与方式等,都因合作和独著之别、历史意识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且逐渐沉积在当前著述中,成为我们当下文学阐述的前提之一。

  • 标签:延安文艺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
  • 简介:从体例框架、研究视角、史料角度入手,阐述了蒙古族地域文学的编写特征。蒙古族地域文学的编写者以地域文学发展演变为线索,时代为序,体裁为纲,展现了各地区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作家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鉴于地域文学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以后的地域文学研究应突出各地区文学之间的差异及他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同时需要开拓研究方法和内容。

  • 标签:地域文学史蒙古族史料民族性地域性
  • 简介:《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自发表以来不断被人们关注、研究。不论从时代白话散文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父子亲情这一人类永恒母题的内容上看,《背影》都是文学上的经典之作。

  • 标签:《背影》朱自清文学史意义白话散文父子亲情
  • 简介:金台俊的《朝鲜小说史》是韩国最初的白话小说史,其创作受到胡适的《白话文学》的影响。在文学的构筑上,胡适与金台俊都选择了进化论史观,认为本国文学的发展具有自发性,从而否定了移植文学论。但关于自发性进化论史观,韩国却存在着传统汉文学的问题。是否将传统的汉文学纳入韩国文学,是韩国知识界不断讨论的问题。而金台俊则借用了日本的“第二义”概念,以“第二义”的形式将传统汉文学认定为韩国文学。中国虽不存在“汉文学”问题,但“五四”以来,旧文学一直处于被批评的地位。《文学改良刍议》的作者胡适在其作品中则肯定了旧文学的价值。在经历了对新文学运动的反思后,中韩两国知识分子又对传统文学的价值进行了新的判断。

  • 标签:朝鲜小说史白话文学史:传统文学进化论史观
  • 简介:在中国传统的史书中,对人物的记述总是受到史家的重视。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具体到文学这一专门史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便主要是作家。如何对作家进行选取、介绍与编排,是每一部文学著作都绕不开的问题。德国汉学家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后文简称《顾史》)也不例外。《顾史》的现代文学部分中,其编排体例虽然是作家、文体和文学思潮并存,但整体上仍是以一个个的作家为线索串联起来的。

  • 标签:文学史书写中国文学史20世纪顾彬郁达夫“论”
  • 简介:民国时期,中国文学著作迭出,各编者对诸子百家这一部分的编写中,出现三种分类方式:按百家归类诸子、按作品文体、按地域归类诸子。著述对班固《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分类方法保留或扬弃,对诸子主要作品也开始有不同于前人的阐释方式和角度,或从文学性来阐述,或从地域对诸子的影响来解释其作品等。对作品的选取方面,民国文学中所录的不过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辞赋家的主要作品,而关于小说家的作品因史料的缺失,故未录。文中旨在展示"民国文学"著述中编者在不同的分类框架下对诸子百家的论述,有利于探讨民国文学研究诸子的特点和文学观念的转变与发展。

  • 标签: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诸子百家
  • 简介:

  • 标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