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初发肺结核病的现代药物短程治疗通常为6~9个月,有些患者甚至需要更长的周期。由于疗程较长,在医院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是不太现实的,那么大部分初发肺结核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在家中继续治疗和调养以达到彻底消灭病菌和使患者痊愈的目的,这样家庭护理(即院外护理)就十分重要,因其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和病情的恢复,如果护理不当,对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能要延长疗程,也会增加病情复发的几率并且引起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甚至造成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更多麻烦和痛苦。本文针对初发肺结核患者出院后继续治疗中的家庭护理以及家庭成员的健康教育等进行综述,以此为同行们指导肺结核的家庭护理提供依据。
简介:1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那格列奈和吡格列酮治疗1个月前后,分别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测定各个时间点的血糖、胰岛素,计算口服葡萄糖刺激后Homa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B胰岛素分泌指数,第30min与空腹时胰岛素差值(△I30)和血糖差值(AG30)的比值(△I30/AG30)。结果:患者经治疗后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降低(P〈0.001),HomaA胰岛素抵抗指数也明显降低(P〈0.01),而HomaB胰岛素分泌指数和△I30/△G30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01)。结论:使用那格列奈和吡格列酮治疗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在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时,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特别是早期相胰岛素的分泌。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初发脑梗死(CI)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择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护理)、研究组(心理护理)。对比护理内容。结果:研究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Barthel)为(79.56±12.44)分、对照组Barthel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干预的初发糖尿病患者2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1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临床药物治疗与一般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均干预4周。结果两组干预后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下降(P<0.05),同时干预后治疗组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治疗组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与精神病性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的实施能有效缓解初发糖尿病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改善其自评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展开探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胰岛素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接受综合优质护理干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为期一年的随访,实验组患者血糖水平的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行胰岛素治疗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展开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极大程度上促进其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97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09-01
简介:张发初教授(1905-1982),浙江嵊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192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29年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前往北京求学,1934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从事药理研究和内科医师工作,1937年后一直从事X线诊断和教学工作,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放射科、放射学教研组主任、教授,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等职,同时还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放射科顾问,是我国著名的放射学家.张发初教授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放射学领域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被誉为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奠基人[1].张发初教授生前曾发表大量有关影像学中西医结合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多个方面.研究其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对于当今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工作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属于危重急症。脑梗死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直接原因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速度减慢,从而引起患者局部脑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一旦发病,其病情比较凶险,且病情进展较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疾病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尤其是对于初发脑梗死患者来说,患者突然之间由健康状态,转变为疾病状态,且还是临床无法根治,具有较高致残、致死风险的脑梗塞,患者往往在一时之间难以接受,从而导致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应激反应。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非常不利于患者临床治疗的开展,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初发脑梗死患者,在积极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还需关注其心理状态,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才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文就对心理护理在初发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简介:摘要: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属于危重急症。脑梗死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直接原因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速度减慢,从而引起患者局部脑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一旦发病,其病情比较凶险,且病情进展较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疾病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尤其是对于初发脑梗死患者来说,患者突然之间由健康状态,转变为疾病状态,且还是临床无法根治,具有较高致残、致死风险的脑梗塞,患者往往在一时之间难以接受,从而导致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应激反应。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非常不利于患者临床治疗的开展,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初发脑梗死患者,在积极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还需关注其心理状态,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才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文就对心理护理在初发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 根据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谱结果结果,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及心肌电生理的变化,探讨不同梗死部位、不同梗死范围、不同类型、不同病情程度的脑梗死患者心脏损害的特点。方法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79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按发病 24小时后检查的头颅 MRI结果将脑梗死组分为岛叶组和非岛叶组;按梗死范围分为大面积梗死组、腔隙性梗死组;按病灶多少分为单发组、多发组;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型、中型、重型脑梗死组。对照组为同期健康志愿者,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心电图的异常率为 40.5%与对照组的 3.6%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与重型组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脑梗死组 CK、 CK- MB、 LDH和 cTn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中型组CK- MB、 cTnI和 Mb均明显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型组心肌酶均明显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型组 CK、 CK- MB、 LDH和 Mb均明显高于中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型组 cTnI与中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检查提示:病灶位于岛叶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相对较高,大面积梗死及病情程度呈中、重型者更易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和 ST- T的改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发生岛叶梗死、大面积梗死及病情程度呈中、重型者更易出现心肌酶的增高,为研究脑梗死并发心脏损害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的改善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