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 315402
行善者,日久必随其愿;行恶者,日久必毁其成。恶虽小,但须防其毁人;善虽小,但知其能助人。心为善,定可由小成大,由卑而高,由近至远。
——题记
一座相对封闭的校园,一间小小的教室能带给学生什么?一个普通的数学教师怎样引领学生成长?这是我做班主任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有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让学生学会交往、沟通、合作、自立,有悲天悯人之心、存善良美好之念,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理念有了,想法有了,但具体怎么落实?原来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课本宣,学生读;逐条背,逐条默。”但这样形式单一、被动浇灌的方式,有时反而导致了学生行为和言论的分离,养成言不由衷说假话和说空话的习惯。能不能找到一个有效的德育活动载体,让学生自由尝试、有益探索、向上成长?
2014年学校推出“日行一善”德育教育活动,当时我就很欣喜,我觉得这可以让德育活动的情感性、生成性、生活性、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肯定会有不错的效果。在不断借鉴学习的基础上,渐渐地也有了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一、准确解读“日行一善”的内涵
开始之初,不少同学直接把“日行一善”理解为:每天做一件好事!就像雷锋叔叔做好事,每天记在本子里。因此,每天学习之余便绞尽脑汁地寻找“好事”之源,有时还为争着行“好事”不欢而散。然而即便学生们使出浑身解数,因为身处校园,时间空间有限,不久学生们就发现要找到这样一件“好事”特别难,真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因此慢慢觉得填写“日行一善”表格是一种负担。所幸我们及时对“日行一善”的内涵开展了讨论和解读。
1、多元解读“善”。《辞海》对“善”的释义,包括善良、美好、友好、容易、爱惜、修治等。《汉语大字典》中对“善”也有18种释义。通过讨论学习,我和学生明白,只要是美好、向上、正能量或对人、对己、对它有益的一切善念、善意、善心、善言、善行、善举,均可为我们“日行一善”的丰富内容。
2、拓展把握“行”。当我们对“日行一善”中“善”的含义进行多元解读后,对“行”的理解也便随之丰富起来。学生们在具体实践中对“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行动、行为、言行”上,还将他拓展为“履行、执行、践行”等,由对他人的帮助、帮扶,迁移到对自我的约束、提升。
3、模糊理解“日”。“日行一善”的“日”,我们一般理解为“每天”,但其实对于学生而言,要每天去思索思考发现“善”的内容,特别是寻找新的“善”,这在紧张而又繁忙的学业之余,几乎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对于“日”的理解,做了“模糊”处理,学生可以每天寻找记录新的“善”,也可以把曾经发现拥有的“善”一以贯之,做到保持中有提升、提升中有体悟,对于“日”的理解和执行,学生根据实际各取所需。
学校创导的“日行一善”是以“善”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核心要求,以“行”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坚持每天做一件对己、对人或事有益的事,在亲身实践过程中积累“善”之德行,养成“善”之德性。我在班级具体开展“日行一善”活动时引导学生从“善待生命”、“善待环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四个维度,让“善”的精神价值在日常学习、家校生活、社会实践中转化为“小、近、实”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学善、知善,充分体验想善、言善,最终自觉行善、扬善,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时时行善”,“处处行善”,让美德转化为良好的习惯。
通过这样的讨论解读,学生对“日行一善”活动有了真正的理解,思想上接受了,思维上活跃了,感悟上丰富了,体验上也更快乐了!
二、积极营造“日行一善”的氛围
《论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让学生在“日行一善”的活动中找到乐趣、体验价值、感受成长、学会坚持,这需要我们班主任老师在批注评阅、激励肯定的同时,增设不同的活动载体,积极营造“日行一善,功满三千”的良好氛围。
1、开设“日行一善”学生讲堂
为了改变“学生写、教师评”的千篇一律“日行一善”推进模式,我尝试推行了“日行一善”学生讲堂,利用每周返校日第一节晚自习的10—20分钟时间,开设“日行一善”学生讲堂,学生自荐和教师推荐相结合,对上周“日行一善”的所遇、所记、所感、所获进行交流发言,让学生在宣讲中共享成长、交融思想,在交流中获得肯定、感悟提升。
2、开展“日行一善”主题班会
学期之初,在学校要求编排一学期的班队课计划时,我在上下半学期中各穿插安排一次“日行一善”主题班会,班会主题内容和活动设计实行小组或团队竞拍,班会创意方案经全班同学投票,优胜劣汰,活动经费由班会费全额保障。学生围绕学习生活及影视片段中的“寻善、向善、从善”素材,以多种节目的形式呈现:将“日行一善”的经历素材编排成小品、生活短剧;剪辑热门影视歌曲作品作为励志短片;围绕“行善”与学习生活的关系开展辩论争论;开展“善思善行”经典小语录评选等等。由于情景素材均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反映学生在“曰行一善”中的所思所获,加之学生自导自编自演,既有很高的娱乐性,又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看性,在引发学生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澄清,对“行善”的美德实践进行判断和模仿。
3、开启“日行一善”社会实践
在平常的周末我会视学生作业多少,或结合节假日,在家校联系单中适当穿插一些“日行一善”的实践作业:比如为家长做一次饭;给爸爸妈妈端菜盛饭;给长辈打电话问好;自己整理房间清洗衣服;陪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坐公交出行一次等等。而寒暑假时间长,学生活动场地多,为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到实验学校所带的两届学生,每届七年级的寒假我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日行一善”寻访摄影活动:让学生寻找身边向善、行善的榜样,发现身边的善行、善者,用镜头记录“温暖”的瞬间、动人的场景,回校进行摄影作品展览展示。而暑假期间,我一般会倡导学生开展“日行一善”传递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作为“行善”的主体,用“善”的具体要求指导自己为身边的人或者身边的物做一件有益的事。有时候我们也集体组织行善活动,比如进社区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陪伴嬉戏;进养老院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送去温暖;进消防中队慰问消防战士、学习消防知识;进饮用水源地为“五水共治”捡拾垃圾、环保宣传。这些“日行一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自我”和“小我”,融入日常生活,发现自我价值,去书写人生的“大我”。
三、对“日行一善”的一点思考
1、“日行一善”践行的现实意义。我对“日行一善”活动的理解,其实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它跟平常国内的志愿者,西方的“义工”(volunteer)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三者就本质而言都是服务社会,在主观上都是是通过各式各样的“行善”来积极奉献社会。所以我们开展“日行一善”活动,也是和“volunteer”一样从主观上认识“善行为”正确的价值观,让同学们全面了解行为背后善文化的渊源,感受善文化的魅力,接纳善文化的精髓,融合善文化的意识,内化善文化的取向,最终自觉外化为善的行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2、“日行一善”实施的注意事项。一是要防止“形而上学”。“日行一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对生活的尝试探索,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而不是纯粹为“行善”而“行”,把行善当做一种任务和负担。二是要防止拘泥形式。很多同学在“日行一善”执行中简单地等同于做好事,盲目追求“行善”的效果,所以每天找时间、找空间寻找为他人做好事的机会,从而走进“日行一善”的“死胡同”。三是要防止随意而为。学生的心智毕竟尚未成熟,所以“日行一善”切忌听之任之、等闲视之,让学生漫无边际随意而为,必须由教师、家长及时进行批注、评阅、引导、宣讲,让学生不仅具备“善”的“能力”,并且真正拥有“善”的“能量”。
孟子有言:“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意思是“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可谓是对“善”作了最好的注解。相信我们一定不会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善”的义举必将让学生们的青春更加光芒,就让我们在“日行一善”中且行且善,香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