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葛慧

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无锡 214100

【摘要】目的:探究于心肺复苏治理期间辅以急诊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方法:课题收集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为课题指标,就2组心肺复苏患者依据急诊序号均分2组,参照组分设35例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分设35例,予以急诊护理。结果:研究组反馈数据比对参照组同指标,差异提示(P<0.05)。结论:于心肺复苏治理期间辅以急诊护理干预,利于改善患者机体情况,为临床急救争取有效时间,可于临床深化探究及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康复

心肺复苏为临床急救常用手段,主要针对患者在受到创伤或疾病影响,继发的心脏停止情况,为了避免心脏泵血功能的继发性损害,避免心脏停止导致机体主要脏器及足足出现代谢障碍情况,及时进行的治疗方式[1]。心肺复苏作为临床急救医学主要组成部分,其所服务的患者均为危重病人,并辅以有效的开放气道、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等方式,促使患者心跳恢复,逆转心脏停跳导致的继发性损伤,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考虑心肺复苏开展质量与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高度相关性,于心肺复苏质量期间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临床急诊服务质量,符合临床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课题收集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为课题指标,病历采集时间为2018年5月到2019年7月,就2组心肺复苏患者依据急诊序号均分2组,参照组分设35例,男女性别比重一致,平均年龄(43.25±6.52)岁,其中11例患者为药物中毒,18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6例患者为肺栓塞;研究组分设35例,男女性别比重一致,平均年龄(45.16±7.01)岁,其中12例患者为药物中毒,16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7例患者为肺栓塞;就2组心肺复苏患者入组资料进行数据比对,结果表示可进行后文数据分析(P>0.05)。

纳入原则:(1)所选课题指标均接受心肺复苏治疗;(2)课题开展通过安全委员会及伦理委员会的审核;(3)患者均由家属陪同就医,家属知情课题项目。排除原则:无法进行课题研究或不同意参与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依据医院护理规章实施护理干预[2];研究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患者开展分级护理干预;加强急诊护理内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心肺复苏治疗注意事项及护理专业知识进行岗位内持续再教育,为开展优质护理的前提;加强专科护理干预,确保患者大脑功能健康,可采用湿毛巾对患者的额头部位或颈部进行湿敷,降低大脑基础代谢;坚持人性化护理干预,加强环境护理指导,为患者诊治提供一个安全、适宜的环境;加强并发症预防护理,予以患者气管护理,辅以呼吸干预,及时对气管内分泌物进行清除;加强导管监护,避免导管脱落;在气管护理期间,强化无菌操作,注意手部卫生,最大程度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予以患者体位指导,因患者长期卧床,定期为患者翻身及拍背,促使痰液等排出体外,提高患者舒适度;加强饮食干预,确保患者诊治期间机体营养均衡;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不良护理纠纷发生[3]

1.3评价标准

  1. 对患者护理后动脉压及心率等生理指标进行监测;采用汉密尔顿心理评估量表为依据,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2. 统计比对不同护理实施前后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借助SPSS23.0软件对课题收集的数据进行细化分析,将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标准值。

  1. 结果

2.1患者生理及心理状况分析

研究组经由急诊护理干预后生理指标及心理指标均异于参照组指标,差异提示(P<0.05),见表1。

表1患者生理及心理状况分析[5f168b0b842da_html_c015bdca8b2b9fe0.gif ±s]

组别

n

生理

心理(分)

动脉压(mmHg)

心率(次/min)

研究组

35

62.35±8.65

85.14±6.25

0.53±0.05

参照组

35

37.26±6.94

106.35±7.84

1.21±0.12

t值

21.362

13.263

15.263

P值

0.000

0.000

0.000

2.2患者治疗期间不良时间发生情况分析

研究组经由急诊护理干预1例患者继发反应迟钝(2.86%),参照组不良反应几率为20.0%,差异提示(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组别

n

反应迟钝

抽搐

胸部不适

几率

研究组

35

1

0

0

2.86%

参照组

35

4

1

2

20.0%

X2

11.842

P值

0.000

  1. 讨论

临床接受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一般病情较为危重,其机体损伤程度较高,临床对治疗及护理要求特异性较高。心肺复苏为临床急诊重要的抢救手段,通过有效的方式避免因心脏停止导致的细胞及脏器损伤,挽救患者生命[4]。急诊护理护理干预模式是针对急诊患者设立的护理方案,充分考虑急诊患者病情危重的特异性,提高临床急诊抢救开展的时效性,辅助医生尽可能的挽救患者的生命[5]。课题数据显示,研究组经由急诊护理干预后生理指标及心理指标均异于参照组指标,差异提示(P<0.05);研究组经由急诊护理干预1例患者继发反应迟钝(2.86%),参照组不良反应几率为20.0%,差异提示(P<0.05);数据可表明急诊护理临床开展优势。

综上,于心肺复苏治理期间辅以急诊护理干预,利于改善患者机体情况,为临床急救争取有效时间,可于临床深化探究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慕如,王可君,阮晓艺等.对于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延续护理的必要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13):1810-1812.

[2]胡惠娟,赖慧晶,陈巧等.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7,38(21):3386-3388.

[3]祁琴,蒋功达,林金芳等.心肺复苏后带机高压氧治疗的护理初步探索[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8,25(3):173-175.

[4]姜金霞,彭幼清,施雁等.多元化心肺复苏培训结合督查考核在临床护士保持心肺复苏技能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57-60.

[5]刘秀华,孟金凤,赵华宇等.阶梯式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10-1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