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兰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王惠兰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总结

    李复耀刘玫张轶

    李复耀刘玫张轶(甘肃兰州市七里河区中医医院730050)

    【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405-02

    【摘要】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发病的根本原因是素体脾胃虚弱,各种致病因素乘虚而入进一步损伤脾胃。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老师在医疗实践中,辩证论治慢性胃炎,以健脾养胃,重在平缓调理;调理气机,重在肝胃食湿;胃肠通利,重在调理大便,临床三法综合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胃炎辨证论治老中医经验

    王惠兰主任医师长期从事慢性脾胃病的临床与研究,擅长治疗脾胃病。我有幸从2002年11月起随诊学习,深感王老师对常见脾胃病中的慢性胃炎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现撷其要总结如下;

    1、健脾养胃,重在平缓调理

    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发病的根本原因是素体脾胃虚弱,各种致病因素乘虚而入进一步损伤脾胃。故健脾养胃是常见治法之一。但药物和饮食一样都要经过脾胃的纳化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已虚弱的脾胃既然接受不了大量的饮食,也难以接受峻补、蛮补的药物,大剂的汤药也会增加脾胃的负担。慢性病其来也渐,其去也缓,欲速则不达。所以补要注意平缓,选方用药注意平和,不能过于温燥和滋腻,药量亦不宜过大。最常用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源于《和剂局方》,是补气的基本方,具有甘温培中、健脾益胃助运之功。性质平和,使虚弱之脾胃易于接受。根据脾虚生湿生痰或兼气滞也常用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这些方基本以甘味为主,符合“脾喜甘温补脾必用甘”之说。方中陈皮、木香、砂仁具有理气醒脾,芳香开胃之功,使补而不滞,更为切合慢性胃炎的病理。气虚明显加黄芪。有的患者嘱常服香砂六君子丸合保和丸,补消结合,经济方便,坚持一段时间常能强健脾胃,达到彻底改善症状增加食欲的效果。气虚及阳生寒。加炮姜、肉桂、吴茱萸1—2味,胃痛明显合用良附丸,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或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该方既有桂枝、干姜的温中,又有黄芪、炙甘草、大枣的益脾,白芍敛肝兼养胃阴,与甘草相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使补气温阳而不燥,“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寒冷,脾胃虚寒证多见,治疗多用甘温健脾法。但要注意每个脏腑都有阴阳,阴阳互根,胃喜润的特点,适当在阳刚之药中加入护胃阴的药如麦冬、白芍、百合等。单纯胃阴虚很少见,往往程度不同伴有脾气虚,很少纯用甘凉濡润治法。有时表现舌红少苔或无苔。也需在大队养阴药中配以益气药,兼顾脾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胃行其津液,张景岳曾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渴。”对胃阴虚症,根据舌红程度和苔之多少在养阴方中适当配益气药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益气以生津,可增强养阴效果。气药属阳,具有动的特性,能助脾运使养阴而不凝滞。曾治一46岁男性患者,胃病史16年,表现胃脘胀痛或隐痛,时伴有胃内灼热感,口干饮水不多,午后手足心热,大便较干每日一次。舌质红苔很少,脉细弦。给沙参麦冬饮加减,服药近20付,症状明显减轻,舌苔仍不生,原方加党参15克,服八付,正常薄白苔就生出。“舌之有苔,如地之有草,”毫无阳气之阴寒处草亦不生。因此养胃阴时,适当或适时加入益脾胃之气药,可以促进阴液的生成和运行。通过平缓滋补调理,使脾胃强健能食能运,化源充足,达到治本的作用。

    2、调理气机,重在肝胃食湿

    慢性胃炎由于脾胃虚弱,中阳受损,不能很好运化,以致气分不能畅达,阻闭胃脘,表现胃脘胀满不舒或沉重感等。有研究证实脾虚者胃肠平滑肌张力下降,动力不足,使引起脾虚气滞的病理基础。除中虚不运外,气滞与肝(胆)也有密切的关系。调理气机是肝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脾益升则健,肝气升,脾气亦升;脾为阴土,必须得到肝木的疏泄条达活泼之性才不致阴凝板滞不运。胃宜降则和,胆气降,胃气亦降,说明脾升胃降有赖肝(胆)气的正常疏泄。精神因素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加之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恐癌心理,思虑过多,“思则气结,”易伤脾胃之气,亦易产生肝气失去条达的表现。部分胃炎患者合并慢性胆系疾患,表现为胁肋胀痛,嗳气,大便不畅等肝气郁滞,胃浊不降的症状。所以很多气滞是因肝气横逆克犯脾胃,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所致,是产生气滞的重要原因。食滞、湿困亦是气机痺阻的重要因素。因此慢性胃炎,气滞很常见,是“实”的最重要的病理改变,或轻或重,常与脾胃虚弱一同贯穿疾病过程的始终。调理气机就成为慢性胃炎的又一常用治法,老师常在辨证方中合用四逆散。该方出自《伤寒论》,原治伤寒热邪传里,阳气内郁不能外达的四肢厥逆证。由于方中柴胡能散能升,是疏理肝气解郁的要药,配以行气导滞的枳实,升清降浊,配白芍柔肝护阴,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枳实配白芍能使气滞畅达。故其应用范围早已扩大至由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肝胃不和,肝脾失调、脾胃气机紊乱等常见病证。抑肝气横逆,使肝气得平,脾胃之气自复。具体应用时除合并胆系疾患大便秘结者外,常将枳实改为枳壳,以避其破气峻下之烈性,免伤脾胃。气滞明显,脘腹胀痛,加木香、香附、甘松1-2味。木香善行肠胃滞气,疏肝气和胃气,气行则痛定,对气滞疼痛效著。香附性平,是最常用的理气解郁药,前人称能通行十二经八脉的滞气,“主一切气”,较木香更善疏肝理气,常用于肝郁气滞证。甘松,温而不热,甘而不滞,香而不燥,除理气止痛散郁外,能芳香醒脾开胃,并有镇静作用,最适合脾虚气滞。食滞者胃脘痞满或胀痛,嗳气酸腐,大便臭秽,舌苔浊腻,合并保和丸加莱菔子、炒麦芽、焦山楂、神曲1-2味。莱菔子性质平和,集理气除胀、消导化滞、降气消痰与一身,大便秘结者加大剂量至15-30克,又有通便作用,而无苦寒化燥伤胃之弊,一举多得。兼湿郁困脾,胃脘痞闷,纳呆欲呕,身困乏力,口淡不渴,舌苔厚腻或润滑,用藿朴夏苓汤,或平胃散合三仁汤加减。常用药为苍术、白术、藿香、厚朴、陈皮、半夏、茯苓、薏苡仁、白蔻仁、菖蒲、薄荷等,苦温芳化淡渗结合。化热者加黄芩、公英、茵陈1-2味,或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芩清热燥湿解毒,是治疗胃热和痰热的良药。公英清热解毒散结“达肝郁”,性质平和,清热而不伤胃。茵陈,寒性不大,利湿作用好。《本草正义》谓:“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取其利水以清热,与本证颇为合拍,每获良效。兼血瘀,合用丹参饮或加丹参、三七、五灵脂、莪术1-2味。胀甚苔厚或萎缩性胃炎胃粘膜有颗粒状增生者加莪术,该药有行气活血、助消化消积滞、退舌苔的作用。食消湿化血行,气机畅达。

    3、胃肠通利,重在调理大便

    “脾胃宜利而恶滞”,“利”主要指大便通利。古人云;“六腑以通为用,”“胃腑以通为补”,“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说明前人已认识到大便通畅对保持胃肠通利,正常的胃降脾升功能的重要。因此,老师临诊特别重视大便情况的问诊和治疗。认为大便是脾胃功能的信使。如大便成行通畅规律,说明脾胃功能升降有序,燥湿相宜,是功能健旺的重要标志。反之大便干结不通或溏而不爽,多伴有胃气上逆,胃脘痞满纳呆等胃肠壅滞症状。现代医学也越来越重视便秘的问题,由于饮食过于精细,肉食较多,大便秘结也越来越多,致使代谢产物在肠道过多过久滞留,促进有害细菌繁殖,产生有毒物质,刺激肠道发生病变,也是大肠癌发病原因之一。大便通,能及时排除代谢废物,增进食欲,促进新陈代谢,活跃机体机能,有益于预防肠道疾病和身体健康。临床所见慢性胃炎患者因脾虚失运气滞不行及肝失疏通或郁而化热所致大便秘结较多见。前者也可表现为大便虽不干结,但数日不行,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便秘。以培土助运为主,在健脾方中适当加莱菔子、枳壳(或枳实)、焦槟榔健脾行气通便。若为营血不足生燥便秘,加当归、白芍、麻仁、肉苁蓉温润通便。大便溏而不爽,每次便量不多,挟湿者多,或兼气滞,食积内蕰。在辨证方中选加苍术、白术、薏苡仁、茯苓、枳壳、莱菔子、神曲、焦山楂等,有时用防风,升阳胜湿,也有疏肝泄木之功。对肝郁或郁而不热引起的大便秘结,多用大柴胡汤加减。因顾及脾虚,方中大黄较少应用。一般只对合并胆系疾患实证热象较明显时才用大黄,通便又利胆,否则多用枳实、莱菔子或槟榔,热重加黄芩,伤阴者重用白芍30-60克。以上通便诸法多见良效。

    前述治法虽分而述之,但由于慢性胃炎病症多虚实挟杂,本虚标实,有时以本虚为主,时而标实又上升为主要矛盾,故治疗或以一法为主,或多法参用,权在证之虚实的多少。纯虚纯实证均少见,还是多法参用者多。老师常强调,慢性胃炎需“七分调理,三分治疗,”重在饮食规律合理,保护脾胃以防病。故每位患者老师总是耐心给予生活饮食指导。慢性胃炎虽难能根治,但达到饮食如常,完全和健康人一样生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