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联合血塞通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低分子肝素联合血塞通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周言勇谈儒钢

    周言勇谈儒钢(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卫生院安徽舒城231300)

    【摘要】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1年5月在舒城县城关卫生院就诊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1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研究组在脑梗死基础治疗方案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与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仅在脑梗死基础治疗方案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采用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进行疗效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监测凝血、肝、肾功能与血、尿常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总有效率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值的减少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1,0.05)。病程中两组均无继发脑出血及凝血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塞通低分子肝素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041-01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6~48h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并继续恶化的缺血性卒中。研究提示,血栓进展是脑梗死形成的基本机制之一,有效的抗凝治疗是进展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临床采用低分子肝素钠配伍血塞通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科自2008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研究组男36例,女20例,年龄(63±7.8)岁。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轻型(0~15分)22例、中型(16~30分)28例、重型(31~45分)6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40例,脑干2例,丘脑8例,额、颞叶5例,小脑1例。对照组男38例,女18例,年龄(60±9.8)岁。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轻、中、重型分别为27、21和8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42例,脑干3例,丘脑5例,额、颞叶5例,小脑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时间、病灶部位、入院时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组标准

    所有入组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梗死诊断标准[1]。入组条件:1、急性脑梗死发病6-48h内入院,发病后48h内神经功能缺损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定义为临床神经功能评分下降>2分);2、首次发病或过去发病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3、瘫痪肢体肌力<Ⅳ级;4、头颅CT排除脑出血。

    1.3排除标准

    排除有出血史及消化道溃疡者、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计数<90×109/L及已用溶栓剂、严重高血压、视网膜血管病变、心源性脑梗死与昏迷患者。

    1.4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吸氧、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清除自由基,并根据颅内压情况予甘露醇降颅压等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低分子肝素钠4000单位皮下注射,q12h,连用14d;血塞通针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连用14d。对照组在基础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仅加用塞通针(用法同上)。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行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肝、肾功能与血尿常规等监测。密切观察皮肤黏膜、消化、泌尿系统以及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复查头颅CT。

    1.5疗效评定标准在入院时及用药第14d,根据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按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和患者的生活能力状态,将疗效分级。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及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及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7%或较治疗前增加或死亡者。

    1.6统计学处理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由SPSS13.0统计软件包完成。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基本痊愈8例,显效20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4%;对照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11例,有效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8.57%。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8,P<0.01)。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低(t=5.324,t=4.906;P均<0.01),研究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560,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χ±s)

    注:*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表示两组组间比较P<0.05

    2.3不良反应

    研究组5例注射部位出现局部青紫,但各项凝血指标均未延长至正常两倍,不影响治疗,两组均无严重出血性并发症发生。

    3.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中常见而严重的临床亚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26%左右。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启动内、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形成纤维蛋白血栓,血栓向近心端进一步发展,导致血管腔进一步狭窄或闭塞,使梗死区进一步扩大,临床上表现为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抑制血栓的蔓延,抢救缺血半暗带,防止血栓的进一步扩大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关键。在发病后3-6h内的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治疗方法,但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远远超过这一时间窗。有资料显示国内脑梗死患者于发病6h内就诊率仅为15%[2],也就是说有85%的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此时,积极的抗凝治疗可改善高凝状态,限制梗死灶向缺血半暗带扩张,并维护这个区域的血流而减少梗死面积[3]。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经过亚硝酸分解浓集和纯化而得到,应用血凝剂量法证实低分子肝素有较强的抗凝血因子Xa和较弱的抗凝血酶(Ⅱa)的作用[4]。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机制:预防新的血栓形成,改善梗死区侧支循环,从而挽救半暗区濒死脑细胞,改善神经功能缺损[5]。另外还具有选择性抗凝血性比值一般为1.5~4.0,使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6]。本研究中研究组比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积分值明显减低,治疗后的显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无脑出血及全身各系统出血等不良反应,这一结果也进一步支持上述观点,证实了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血塞通注射剂是中药三七总甙的提取物,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管流量,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脑缺血脑组织含量的作用。并能抑制血栓形成,提高T-PA活性,有延长凝血时间的作用,对缺氧所致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尤其对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7]。本研究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血塞通明显优于单用血塞通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两药合用可发挥其协同作用,既可改善梗死区的血液循环,又可减轻神经元的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

    [2]高丽丽,唐咏春,刘前等.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13(3):336-339.

    [3]陈政波,吴振雄.低分子肝素和降纤酶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社,2005,25(12):151.

    [4]李军荣,张正毅.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4):237-238.

    [5]QuartermainD,LiYS,JonasS.AcuteenoxaparintreatmentwidensthetherapeuticwindowfortPAinamousemodelofembolicstroke.NeurolRes,2007,29(5):469-475.

    [6]CnossenMH,vanOmmenCH,AppelIM.Etiologyandtreatmentofperinatalstroke:aroleforprothromboticcoagulationfactors.SeminFetalNeonatalMed,2009,14(5):311-317.

    [7]黄清萍,盘红梅,蔡乐等.血塞通临床应用概况[J].时珍国医国学,2000,11(5):1144-114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