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011年抚顺市暗娼人群梅毒监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2009年-2011年抚顺市暗娼人群梅毒监测分析

    王旭

    王旭(抚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3006)

    【中图分类号】R7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032-02

    【摘要】目的了解抚顺市暗娼人群梅毒流行状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2009年-2011年对抚顺市辖区内的不同档次的洗浴中心、桑拿、足疗房、KTV等场所的暗娼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该人群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2009年-2011年暗娼梅毒感染率依次为5.49%,3.50%,3.00%。每次安全套使用率依次是10.00%,44.25%,70.25%,最后一次安全套的使用率依次是55.86%,76.75%,99.50%。是否接受过干预服务的暗娼人群间梅毒发病存在统计学差异(X2=3.28,P<0.1)。2009年-2011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2.04%,92.5%,98%,不同文化程度暗娼人群间知晓率无统计学差异(X2=3.07,P=0.38)。结论暗娼人群干预工作需进一步提高,以控制梅毒和艾滋病传播。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危害性大。暗娼人群是此病的传播核心人群,她们不但是性病的高危人群,也是性病向一般人群传播的重要纽带人群。本研究旨在研究暗娼人群的梅毒感染情况及性行为方式,为制定抚顺市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暗娼梅毒艾滋病监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抚顺市娱乐场所内目前从事商业性性服务的女性。娱乐场所包括洗浴中心、桑拿、足疗房、KTV等活动场所。2009年-2011年连续监测暗娼共1201人,2009年监测401人,2010年监测400人,2011年监测400人。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征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后,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以面对面问答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5ml,进行梅毒抗体检测。

    1.2.2梅毒检测方法

    梅毒抗体筛查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甲苯胺红检测方法(RPR/TRUST),呈阳性反应的样品,再采用梅毒血球凝集试验(TPPA)。两实验均为阳性者,判定为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

    1.2.3内容

    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安全套使用、接受干预服务、艾滋病知识知晓等情况。为便于提供检测后咨询和随访等相关后续服务,还将记录调查对象的联系方式等信息。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双次录入原始调查表,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接受调查的对象共1201名,从年龄构成上看,调查对象年龄≤20岁的占12.41%,21~30岁的占22.2.3%,31~40岁占26.48%,41~50岁占34.47%,51岁以上的占4.41%。从婚姻状况看:未婚占32.64%,在婚占47.29%,同居占1.08%,离异或丧偶占18.98%。从户籍所在地看:本省户籍占95.25%,外省户籍占4.75%。从民族分布看:汉族占87.01%,少数民族占12.99%。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的占5.83%,初中占75.60%,高中或中专占16.90%,大专及以上占1.67%。(表1)

    表12009年~2011年抚顺市暗娼人群人口学特征分布表

    人口学特征2009年2010年2011年合计

    人数构成比人数构成比人数构成比人数构成比

    年龄≤204812%5012.50%5112.75%14912.41%

    21~309423.50%9122.75%8220.50%26722.2.3%

    31~4012531%10927.25%8421%31826.48%

    41~5012832.00%13634%15037.50%41434.47%

    51~61.50%143.50%338.25%534.41%

    婚姻状况未婚12531.17%13233%13533.75%39232.64%

    在婚18947.13%15739.25%22255.50%56847.29%

    同居92.2.4%30.75%10.25%131.08%

    离异或丧偶7819.45%10827%4210.50%22818.98%

    户籍所在地省内38395.51%38195.25%38095%114495.25%

    省外184.49%194.75%205%574.75%

    民族汉族33583.54%33583.75%37593.75%104587.01%

    少数民族6616.46%6516.25%256.25%15612.99%

    文化程度文盲10.25%20.50%0030.25%

    小学379.23%276.75%30.75%675.58%

    初中26566.08%28872%35588.75%90875.60%

    高中或中专8721.70%8020%369%20316.90%

    大专及以上112.74%30.75%61.50%201.67%

    2.2安全套使用情况

    2009年-2011年最后一次安全套的使用率依次是55.86%,76.75%,9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4.23,P<0.001)。每次都用安全套的频率依次是10.00%,44.25%,70.25%;有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依次是79.8%,52.00%,29.25%;从未使用安全套的频率依次是9.23%,3.75%,0.05%。

    2.3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

    2009年-2011年监测到的暗娼人群梅毒感染率依次是5.49%,3.50%,3.00%。

    2.4干预措施(发放安全套或自愿咨询检测)与梅毒感染关系

    调查对象中接受过干预服务的有886例,占73.77%,其中感染梅毒的30例,占3.39%;未接受过干预服务的有315例,占26.23%,其中感染梅毒的18例,占5.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8,P<0.1)。

    2.5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表中共8道艾滋病相关知识问题,其中回答正确任意6道及以上问题者为艾滋病知识知晓。结果显示1201名调查对象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0.84%,2009年-2011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2.04%,92.5%,98%,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25,P<0.001)。其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一题回答正确率最高为97.50%,“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一题回答正确率最低为69.61%。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在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是85.71%,初中是91.52%,高中或中专是89.66%,大专及以上是90%,不同文化程度暗娼人群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无统计学差异(X2=3.07,P=0.38)。

    3讨论

    暗娼人群作为艾滋病性病高危人群之一,其处在艾滋病性病传播动力学链上的源头位置,同时性病与HIV感染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尤其是存在溃疡体征的梅毒、生殖器疱疹等性病可以增加HIV的易感性,促进HIV的经性传播[1]。故控制梅毒传播应结合在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中。调查对象中接受过发放安全套或自愿咨询检测等干预服务的有886例,其中感染梅毒的占3.39%;未接受过干预服务的有315例,其中感染梅毒的占5.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8,P<0.1)。说明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落实到位,可以减少梅毒的传播,提示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开拓思路,发展更广泛的干预选择,必要时重新考虑预防手段[2]。

    由于梅毒中的一期梅毒是生殖器溃疡性疾病,可增加对HIV的易感性[3],采取有效的性行为保护措施、推广使用安全套,是目前控制性病和预防艾滋病的关键[4]。2009年-2011年最后一次安全套的使用率依次是55.86%,76.75%,9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4.23,P<0.001),2009年-2011年每次都用安全套的频率依次是10.00%,44.25%,70.25%。说明通过我们的外展干预服务,提高了暗娼人群安全套的使用意识,但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仍然有待提高,提示我们外展干预工作在全面铺开的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层次暗娼人群的需求,摸索出更易被接纳并促进她们改变行为的不同干预模式。

    调查对象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0.84%,2009年-2011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2.04%,92.5%,98%,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25,P<0.001),不同文化程度暗娼人群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无统计学差异(X2=3.07,P=0.38)。知晓率逐年升高并且不同文化程度暗娼人群间知晓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我市的高、中、低档暗娼人群均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这与近年来我市针对该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全面铺开、干预服务的可及性不断提升密不可分。2009年-2011年从未使用安全套的频率依次是9.23%,3.75%,0.05%,提示我们在对暗娼人群干预过程中,应加大力度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意识,保证干预效果,促使其在行为上的改变[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