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护理干预对房颤患者防范脑卒中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0202-10-20
    / 3

    持续护理干预对房颤患者防范脑卒中生活质量的影响

    林腾凤

    林腾凤(湖北省中医院心内科湖北武汉430061)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0317-03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护理干预对房颤患者防范脑卒中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并延续至出院后半年。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分别评估患者在入院后、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状况。结果干预组干预后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院后不同时段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提高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房颤脑卒中生活质量

    房颤(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明显增高,年龄低于5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低于2%,而7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则增加13%[1]。栓塞性脑卒中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随年龄增长,房颤所致的血栓栓塞性卒中发病率呈增高趋势。房颤(AF)是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已被Farmingham研究为代表的多个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2]。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所有脑卒中发作中有36%是由房颤引起的[3]。鉴此,笔者对我科收治的房颤患者进行住院及出院后半年的持续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湖北省中医院心内科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4],入选病例80例,男40例、女4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50.7±4.3)岁;病程(12.3±7.2)年。干预组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54.1±6.9)岁;病程(10.8±6.8)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过脑卒中,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措施[5],出院后仅一般随访。干预组予持续护理干预,即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并延续至出院后半年。干预组首先进行入院评估以全面了解病情、社会、心理等状况,并根据每例患者所填写的问卷调查表,分析患者所存在的问题,由医生、责任护士共同制订每例患者的个体教育计划及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评价,并经常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以纠正偏差。具体如下。

    1.2.1.1全面评估患者入院24h内进行详细的评估,除了必要的体检外,着重了解患者目前生活方式态度、知识技能、学习能力、态度信念等情况。

    1.2.1.2心理护理房颤患者常向医护人员诉说胸闷、心悸、乏力。这是由于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功能消失,心排血量降低达25%以上。心排血量降低引起活动耐力下降,加上患者往往多种疾病并存,体质虚弱,这一系列负性体验往往使患者焦虑、烦躁、心情低落、担心预后及生活质量。我们首先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整洁、安全的住院环境,多关心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内心体验和需求,结合患者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如利用晨间护理、查房、发药治疗等时间向患者讲述卧床休息的目的、进行饮食指导、给每个患者讲解所服药物的主要作用及不良反应。讲述时我们抓住患者的注意力,内容尽量精简,做到日日复习,强化指导。首先应正确认识房颤。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0.5%~1%,并且可防可治。其次,应树立战胜房颤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2.1.3症状的自我监测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心室率>150次/分,患者可发生心绞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率慢时,患者甚至不察觉其存在。因此,患者病情稳定后寻找适宜时机,向患者介绍引起房颤的有关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让患者了解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和体征是病情加重的表现,以便及时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例如,(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劳累。(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到呼吸困难。并教会患者如何预防或减轻症状。

    1.2.1.4用药指导阵发性房颤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因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所以采用一些药物如地高辛、倍他乐克等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使心室率维持在60至70次每分钟的理想标准,可使患者憋气、心慌症状消失。口服地高辛时易出现心律失常、黄绿视、胃肠反应等症状。在给患者做宣教时让患者掌握这些中毒症状,并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如脉搏<60次/分,应停用地高辛。服用抗凝血药如华法令或阿司匹林等防止左心耳内血栓形成,预防脑卒中等危险的发生。抗凝药物服用剂量的误差,轻者可引起INR波动,重者会引起出血或栓塞,应每日定时按剂量给药,根据INR调整用药剂量时应严格查对后给药,且不能漏服、重复及延迟口服。指导患者使用闹钟、提示卡等措施促进其准时服药。

    1.2.1.5饮食调护指导患者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奶类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卷心菜、青菜、西红柿、柑橘、苹果、香蕉、柠檬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咖喱、辣椒等;如果患者心功能欠佳,出现明显浮肿时,应限制钠盐摄入,每天摄入量应少于5g。慎用补品。一般反对使用补品,如果真正需要,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当服用补品会产生很多副作用。远离烟酒。已经证明酒精和咖啡因都可诱发房颤,建议少饮或不饮该类饮料。尼古丁有强心作用,可加重房颤,故房颤患者应该戒烟。此外,控制油脂和胆固醇的摄入亦十分重要。稳定饮食。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来说,在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的同时,常要进行抗凝治疗,服用华法林,一定要注意饮食的相对稳定性,不能随意大幅度改变饮食,以免因饮食因素而影响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到医院复查抗凝效果(INR)的头天和检查当天,更不能随意更改饮食。

    1.2.1.6运动护理1.平稳起步:房颤患者应参照患病前的运动频率和强度,制定运动康复计划。如果已经停止运动一个月以上,则应从零开始,平稳起步。可先从最基本的慢步行走、肢体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快走、慢跑、爬山、游泳等强度较大的运动。逐渐加量:对低强度的运动方式逐渐适应后,可根据自身体力状态和病情控制情况,逐渐加大运动量,切不可操之过急。2.运动有度: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应根据自己的年龄、基础运动状况、心脏病的轻重、有无并发症等情况综合考虑。对于老年、病情较重的患者,坐位活动肢体、站立、慢步行走、太极拳等,都是较好的锻炼方式。要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年轻患者,也不可剧烈活动,否则会使房颤发作增加、症状加重。3.学会自己测脉搏。65岁以上房颤患者的心率计算方法是用170直接减掉年龄,得出的就是运动时心脏能承载的最大心率。在每次运动时要自测脉搏,使最大心率在运动中持续保持1小时。如果感到身体不适,则不要勉强,以防出现意外。

    1.2.1.7出院随访1.开通AF热线,定期电话回访。第1个月每周1次,第2、3个月每2~3周一次,以后每月1次。2.每月寄送2次宣传教育手册。3.成立AF患者俱乐部,提供平台让患者互相交流,如鼓励患者参与讨论自己面对的问题,包括功能锻炼、心理问题、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等,由课题组成员主持并进行知识小讲座,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1次/月。在此期间鼓励家属参加。

    1.2.2评价方法(1)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例数。(2)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6]进行生活质量调查,该量表由25个条目组成,共分5个部分:工作和经济状况、家务活动、家庭关系、休闲活动及户外活动、心理评估(对健康、未来的担心程度),按1、2、3、4、5、6六级评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填写。为确保患者对问题不发生误解,调查人员将问卷的内容对其进行讲解,或按患者的要求对问题有选择的进行讲解,当时填写,当场收回。发出问卷80份,有效收回80份,回收率100%。

    2结果

    2.1两组干预后发生脑卒中的比较,见表1。

    表1两组脑卒中发生率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不同时段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不同时段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

    注:两组比较,干预主效应P<0.05。

    3讨论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一旦发生,左心房就按组织学重构,电重构规律发展下去,即便病因去除,房颤仍然会发生。可以说它是致命性的。房颤患者有较高发生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栓子来自左心房或心耳部,因血流瘀滞,心房失去收缩力所致。血栓脱落随血液流至全身,尤易发生脑卒中[7],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因此,对房颤患者的护理行为,应着眼于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即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患者群体掌握房颤的相关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房颤的危险因素,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健康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干预组患者经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持续不断的护理干预,干预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生活质量均较入院时明显提高(均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主效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效应(P<0.05)。可见,开展持续护理干预,可以保证房颤患者的遵医行为,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柯月兰,黎观梅,黄丽娟.护理干预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7,14(6):42-43.

    [2]松本昌泰等.房颤与脑卒中的预防[J].日本医学介绍,2004,24(12):538.

    [3]张永珍.房颤与脑卒中[J].中国老年病杂志,2005,2(1):50-51.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1-1302.

    [5]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5-146.

    [6].何成松,杨大銮.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表的编制及试题[J].中国康复,1995,10(3):111-113.

    [7]王华,杨杰孚.心房颤动的血栓前状态[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6):37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