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位难产的处理刘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头位难产的处理刘莹

    刘莹

    刘莹(山东邹城兖矿集团总医院山东邹城273500)

    【摘要】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处理方法,降低头位难产率,提高产科工作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一年间245例头位难产的原因,临床表现,总结难产的处理方法。结果头位难产是产科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尽早发现难产的原因,及时处理,能降低头位难产率及剖宫产率。结论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因素是决定分娩的四大因素,正确处理胎头与骨盆的关系是处理头位难产的关键,可以减少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关键词】头位难产产程图胎头吸引剖宫产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291-01

    头位难产是指在正常分娩中,由于产力、产道及胎头有异常或相互不适应,造成的产程进展受阻,在正常分娩中大都为头先露;在头位分娩中,顺产与难产的界限又难以区分。只有在产程进展中仔细观察,正确判断,及时处理才能减少头位难产的发生率,降低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率。

    1临床资料

    1.1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一年期间,共头位分娩2294例,发生头位难产245例,发生率为10.68%,比相关文献报道12.56%[1]低,其中初产妇227例,经产妇18例。

    1.2临床表现,根据产程曲线的异常[2]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潜伏期延长。潜伏期初产妇大于20h或经产妇大于14h提示有原发性宫缩乏力,并头盆不称或胎头位置异常,即应及时检查处理。

    1.2.2活跃期延长,在活跃期宫经扩张<1cm/小时或持续2小时不扩张。

    1.2.3活跃期胎头下降延缓,初产妇先露下降加速期<1.0cm/h或经产妇<2.0cm/h,应注意有无中骨盆狭窄或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

    1.2.4第二产程延长或停滞,主要是胎位异常。如胎头高直位、前不均倾位,持续性横后位。

    1.2.5胎膜早破是头位难产的早期表现

    1.3不宜经阴道试产的有①严重骨盆狭窄及头盆不称的。②骨盆有畸形的。③产妇精神不佳的,表现为烦躁不安,体力衰竭。

    2结果

    2.1胎头吸引器助产胎头吸引结束分娩182例(74.29%),徒手旋转胎位25(10.20%),产钳助产7例(2.86%)。

    2.2剖宫产者31例(12.65%),其中巨大儿14例(5.71%),严重胎头位置异常5例(2.04%)(面先露2例,胎头高直位3例),骨盆狭小2(0.82%)例,胎儿宫内窘迫10例(4.08%),无产褥感染,无产妇、新生儿死亡发生。

    3讨论

    3.1头位难产的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产力不足和产道受阻,另外医源性的原因也值得重视。

    3.1.1产力不足,就是宫缩乏力,分为原发性宫缩乏力和继发性宫缩乏力。

    3.1.2产道受阻,有胎儿因素:胎头位置异常、胎儿过大、胎儿发育异常;有产道因素:骨盆狭小,骨盆发育异常,骨盆倾斜度过大,软产道异常。

    3.1.3医源性因素:医护人员态度生硬、冷淡,护理不周,紧张恐惧,水及电解质失调,衰竭,长期仰卧,影响宫缩及胎儿供氧。

    3.2根据产程图出现异常曲线,进行仔细认真分析,正确的判断处理,可减少头位难产的发生。

    3.2.1潜伏期延长的处理。对于精神紧张和疲倦的产妇,可给予地西泮10mg缓慢静推或派替唑100mg肌注,一般休息2—4小时后即可出现规律宫缩。由不协调到协调,宫口也随之进展,否则应仔细检查有无头盆不称及胎头位置异常,如果确定是宫缩乏力,可给催产素静滴。

    3.2.2活跃期延长的处理。首先观察产妇的精神状况,疲倦的给予能量补充及地西泮10mg缓慢静推,同时了解内骨盆、胎头位置,宫颈情况,并给人工破膜,加催产素静滴,宫口扩张<0.9cm/小时,本文31例剖宫产者,除14例巨大儿,2例骨盆狭小未试产外,其余产妇均在宫口开大4cm后即行剖宫产结束分娩。

    3.2.3第二产程延长的处理。第二产程如果超过1小时胎儿未能娩出,应注意产力及胎头位置,往往因为持续性枕横位而影响产力,可考虑转胎位,经处理观察,胎头能下降至S+3或以下,本文有25例,经转胎位后经阴道手术安全分娩。

    3.3笔者认为,要降低头位难产率,一定要有高年资有经验的医生进产房。对产妇的产程各期进行仔细观察,认真评估,胎膜早破是头位难产的早期信号[3],胎头位置异常是构成头位难产的主要因素。纠正胎头位置是预防头位难产最主要的措施,可在孕期或分娩早期利用体姿或手法将胎头位置转正,也可在宫口开大7-8cm以后,经阴道徒手转胎头,还应对孕妇产前进行合理营养指导,避免营养过度,并适当活动。总之,只有认真做好产前教育,总结临床资料,早期发现难产倾向,及时做出正确判断,进行恰当处理,保证分娩顺利及母婴安全[4],才能提高产科工作质量,达到群众及社会的满意。

    参考文献

    [1]凌萝达,顾美礼.难产[M].第2版:重庆出版社,2001:287.

    [2]雷珍修等.初产妇头位产时产程曲线活跃期异常的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1984:4:196.

    [3]曹缵孙,苟文丽.围产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79.

    [4]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