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卫生安全保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浅谈公共卫生安全保障

    刘玉荣

    刘玉荣(塔河县塔南卫生所165207)

    【摘要】目的讨论浅谈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形成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者和个人三者统一和谐的关系。

    【关键词】公共卫生安全保障

    1.建立大公共卫生的战略思维

    进入新公共卫生时代,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走向何方?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短短的数十年间公共卫生飞速发展的事实中获得。数十年来,有一条明晰的轨迹延续着过去和今天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新公共卫生时代的发展趋势。

    当前公共卫生涵盖内容广泛,几乎包罗万象。和狭义的公共卫生概念相比,大公共卫生内容极为丰富。WHO将公共卫生分为八大类:第一是传染病控制;第二是食品安全;第三是烟草控制;第四是药品和疫苗的可得性;第五是环境卫生;第六是健康教育与促进;第七是食品保障与营养;第八是卫生服务。然而,大公共卫生并不局限于上述八大类,譬如社会心理健康等就未包括在内。公共卫生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公共卫生产品供给的多样性。

    作为公共卫生产品的提供者,政府的思维已经产生了重大变化,健康的重要性已经被普遍接受,大公共卫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然而这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虽然政府各部门都在关注健康,但是健康管理的矛盾依然层出不穷。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负责卫生问题的部门太多,不仅有卫生部,还有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头管理造成各部门在执行卫生职能时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卫生工作流于部门主导,大量精力浪费在协调部门利益上。

    因此成立统一的领导组织是中国大公共卫生战略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目前虽然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管理,但是各部门仍然各行其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目前的卫生部门和其他人口健康机构一并纳入统一布局和管理的部门便呼之欲出,这就是国家卫生委员会。国家卫生委员会是“大卫生”管理和协调的机构,主要职责是:(1)制定卫生政策,综合制定医疗卫生、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推动药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体制改革;(2)统筹卫生资源的配置,统一分配公共财政中卫生的支出,平衡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分配。这种战略思维并非回归以前卫生部统管的局面,而在于加强新公共卫生时代的统一协调作用,结束卫生事业无组织负责的局面。

    新的健康革命催生了健康服务产业,也催生了服务主体的多样化。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地进行健康服务的提供。各种组织,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有了初步的成长,虽然目前这些非营利性组织尚未能很好地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但是,这些依托政府或者依托社会人群和社会单位的公益性组织,对公共卫生建设大有裨益。然而由于这些社会组织可以自成一体,成为政府之外的单独实体,政府的供给主体和社会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得不需要认真加以衡量。此外,市场化的医疗系统对于公共产品供给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作为公益性的服务和利益驱动的市场行为冲突不可避免,公共卫生发展是坚持政府单干还是寻求市场支持,是一个关乎长远发展的问题。应当明确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公共卫生产品是公益性的,并且应当公平地提供给任何个体和人群。

    关于政府如何和市场以及社会组织进行接触和结合,则可以借鉴公共服务产业理论。公共服务产业是将市场产业的概念借用到公共领域而产生的新概念。即在那些参与相关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生产单位和供给单位之间结成类似于市场产业的那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常规关系。因此,将公共服务中三个角色原先的线状关系转变为三角关系,即分解为消费者、政府和公共卫生服务生产者。在这个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框架中,有效的服务来自于政府、消费者和服务生产者三个角色的各自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政府并不直接提供生产服务,而是对服务进行宏观指导与规划,故也可称之为服务规划者或者购买者,负责对这个产业进行规划、融资、安排生产、评估、管理、监督;另一个服务提供者直接生产服务,称之为服务生产者,负责保障服务的内部运作,按照规程、成本、质量和数量等要求进行,服务的间接生产者即提供者(规划者或购买者)与服务的直接生产者、服务的使用者一起,形成一个连续不断、首尾相接、相互监督、反馈并相互促进的服务提供过程。

    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形成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者和个人三者统一和谐的关系。其中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它选择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两者之间以“合同”关系相挂钩,政府以购买的方式,向公共服务提供者购买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则成为社会组织,或者说第三部门,向人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个人则是公共服务的享受者,并且和政府机构一起成为监督者。

    2.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共卫生体系

    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涉及公共卫生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层次看,个人安全、国家安全、全球安全等领域成为公共卫生安全普遍关注的对象;从全局来看,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理、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恢复、社会心理干预,此外还包括基本医疗保健制度,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网络,以及特殊公共卫生危机的干预等。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是各个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基石。在我国,“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有5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几个艰难的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网络。实践证明,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大保障,因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核心系统之一,这将实现个人和人群对疾病的预防、公共卫生危机的早期预警、健康的促进,以及已有公共卫生问题的缓和及化解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理是整个保障体系另外一个核心系统,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展开危机化解、管理、干预和安全的重构等方面工作。2003年SARS暴发之前,我国卫生部门未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理体系进行认真考虑和系统建设。若在一个成熟的应对体系存在的情况下。SARS病毒不会造成当时那样的恐慌局面。

    生态平衡和环境维护关系到国家社会各个层面,健康是生态平衡和环境维护的终极目标。自然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森林资源的枯竭、动植物资源的灭绝等。环境污染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全球淡水资源的污染、工业化造成的局部污染等。社会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畸形,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关系的蜕变等,社会环境变化则表现为城市的拥挤、生存空间的狭小、生活方式或者习惯的改变等。作为人群生存的外部空间,生态平衡和环境维护是公共卫生安全维护和发展的外部因素。

    社会心理干预系统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在公共卫生建设范畴内,社会心理干预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或者被认为只是关系到少数人的事情。事实上,各类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不健康状况。青少年的心理教育、职业人群的压力管理、老年人群的心理调节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目前,无论何种心理干预,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都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社会心理干预系统作为公共卫生安全的另一个支撑点。

    基本医疗保健制度作为国民基本健康的保障,主要针对个人常见病、群体性疾病或者具有公共卫生威胁的健康危机,而并非需要支出昂贵医疗的特殊疾病。基本医疗保健制度基本的思想依然是“预防为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之间的鸿沟,从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特殊公共卫生干预则是特殊类别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应对措施,譬如吸毒及公共卫生危机的干预,青少年网瘾行为的纠正,同性恋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卫生问题的处理等。这些特殊公共卫生问题往往是常规的譬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理体系所无法应对的,需要社会特殊的服务体系;国际合作体系则是应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最佳制度,便于各个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展开无国界合作交流,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于贞杰.公共卫生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