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监测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3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监测与护理

    汪海芹区秀丽高明珠陈雨婵李碧霞

    汪海芹区秀丽高明珠陈雨婵李碧霞(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52903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305-03

    【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监测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于2O10年1月起对重症医学科CRBSI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干预,共收集留置中心静脉导患者1028例,并与前期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比较感染率、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项目的差异。结果中心静脉置管CRBSI感染率监测:2008年1月~2009年12月监测为13.3‰;2010年1月~2012年12月为2.3‰,使用率从83%下降到64%,手卫生依从性及无菌敷料应用的正确率等提高。结论目标监测提高医护人员执行院感措施的依从性,有效控制CRBSI。

    【关键词】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监测

    中心静脉导管在ICU通常用于危重病人的输液、静脉营养,血流动力学监测,应用日益广泛,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RBSI)也日益突出,占ICU医院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弟3位[1],ICU患者发生CRBSI将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病情加重。根据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我科从2010年1月开始对CRBSI进行监测及预防,及时掌握了我科CRBSI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追踪,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RBSI的发生率,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ICU的患者共1437例,其中留置中心静脉导1028例,患者的主要诊断包括:重型颅脑外伤441例,急性心肌梗塞248例,脑梗塞346例,脑出血159例,弥漫性腹膜炎99例,严重脓毒血症124例,其他2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平均时间为12.43±5.18天;导管总留置天数为6773天;患者的年龄为17~89岁,平均年龄59±10.78岁;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ICU的患者171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945例,患者的主要诊断为:重型颅脑外伤454例,急性心肌梗塞236例,脑梗塞224例脑出血389例,弥漫性腹膜炎198例,严重脓毒血症152例,重症肺炎39例,其他24例,置管平均8.76±6.19天;导管总留置天数6773天;患者的年龄为18~92岁,平均58±12.06岁。

    1.2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按常规技术操作实行,2010年1月之后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对科室进行CRBSI监测进行数据的收集,并以此为依据,对科内护士进行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1.2.1CRBSI监测方法所有入住ICU的患者为监测对象,每个床位建立ICU感染监测日志,见样表1,当班护士每天观察CRBSI症状和体征,如深静脉穿刺点出现红、肿、热、痛,渗液等,则报告医生,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若患者保留导管时抽取外周静脉血1份,中心静脉血1份;如患者需要拔除导管时,则取2个不同部位的外周静脉血、导管尖端5cm送细菌培养。定期追踪患者的细菌学培养结果。CRBSI的判断标准[2]为: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高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样表1:中心静脉导管目标监测日志表

    时间:年月

    1.2.2培训

    1.2.2.1制定指引,参照美国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策略,制订了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预防指引。指引内容包括:①置管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②置管时要求操作者及协助者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铺大面积的无菌巾等,无菌屏障最大化。选用安尔碘消毒皮肤,并待自然晾干。③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者穿刺前后、更换敷料与静脉输液管前后均洗手。④保持导管的密闭性,尽量不打开输液通道操作.按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充封管。⑤透明敷料每7d更换,纱布敷料每2d更换,如果潮湿、污染、松脱应及时更换。⑥每日评估是否可以拔管,尽早拔管。

    1.2.2.22009年10月-2009年12月为科室内培训阶段,其内容涉及包括手卫生和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预防指引具体为:七步洗手法、戴手套指征、洗手指征、导管置入和维护规程。培训方法包括集体授课,床边示范和小组讨论等。自制中心静脉导管维护考核表,考核内容包括手卫生、置管的配合、更换敷料、冲封管、导管评估,培训后进行操作考核评分。

    1.2.3导管感染相关的过程监测

    1.2.3.1导管置管监测操作前进行置管评估,提醒医生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摆放好合适的体位,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操作前严格洗手,操作者与协助者均戴口罩,戴帽子,最大化无菌屏障。

    1.2.3.2导管维护监测管床护士按照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单每日进行评估,观察中心静脉穿刺管的异常症状和并发症,发现潜在的并发症,比如,管路的感染,出血,血肿,发炎,是否可以拔管。选用正确的敷料,保持穿刺部位的干洁。按照指引进行冲封管,保持导管的通畅。

    1.2.4数据收集

    白班组长每日填写监测日志表,院感医生及院感护士及时整理完善数据交院感科,院感科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追溯转出ICU患者48h内有无发生医院感染情况并记录,每月将监测指标进行小结,并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每个月将感染结果反馈给医护人员,院感护士和医生对感染结果进行分析,按月、季、年统计汇总分析目标监测资料,对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估,定期公布反馈,向主任和护士长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

    1.2.5质量监控

    我科以设立院感护士及院感医生各1名,负责监管院内感染情况,在院感科、科主任及科护士长的协助下,制定了本科室的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标准,并设计考核标准评分表,定期协助护士长进行操作考核。院感护士对护士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的检查(每个季度一次),并对护士进行共性问题的培训,个性问题床边指出,及时改进。挑选3名主管护师职称,熟练临床输液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质量监控能力和专业奉献精神的护士,1名院感护士,1名院感医生成立质量监控小组,制定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标准,设计考核标准评分表,定期协助护士长进行操作考核,院感护士每个季度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的检查,对于共性问题及时培训,个性问题床边指出,及时改进。

    1.2.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频数、率表示,运用了t检验及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及2012年两年间,经过项目监测后,CRBSI的发生率较前两年有所下降;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率也有降低(见表2)。

    表2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人次及感染率

    3讨论

    3.1目标性监测针对高危因素、高危人群,实时采取干预措施,通过及时信息反馈,持续改进,有效达到降低CRBSI的预期目标[3]。本研究在开展目标监测过程中,院感科制定了有关目标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并设置了管理专职人员,专门负责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科室成立了包括院感医生和院感护士的质量监控小组,每个月将原始数据送院感科,及时将信息反馈給科室医护人员,例如感染的发生率,置管天数,部位等情况,包括每日评估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督查流程的落实情况,评价护理人员对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预防相关指引的掌握程度,及时掌握了解科内感染情况的发生状况及变化趋势,每月分析监测数据,查找原因,每季度,每半年公示督查数据和考核情况,年度对在监控中执行规范操作优秀者给予表扬和适当奖励,通过不断的信息反馈,查找原因,改进措施达到降低感染率的目标。

    3.2通过开展目标监测,规范了操作流程。目标监测前,我科的导管管理流程不完善,护士与医生之间的操作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有可能会对CRBSI产生影响。袁玉华等[4]认为实施规范诊疗护理常规和医护教育为主的干预可降低CRBSI的发生率。通过目标监测,我科针对CRBSI发生的主要原因,参照指南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防指引,并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操作流程,粘贴上墙,提醒医护人员执行规范操作。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和考核,在培训阶段进行一次考核,了解培训效果和掌握程度,在实施过程中质量监控小组协助护士长定期进行评价和考核,找出薄弱点,反复进行培训和指导,实施一年后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对指引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降低CRBSI率的关键是进行预防CRBSI的教育和培训,并按照规范操作进行,持续质量改进,CRBSI是完全可以减少的[5]。

    3.3过程监测有助于提高感染控制措施的依从性[6],Pronovost等[7]对1000个ICU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认为使用集束化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CRBSI发生率。实施目标监测后,科室制定了监测制度,按照指南提出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如洗手、最大化的无菌屏障、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尽早拔管、皮肤消毒,并结合实际情况规范了操作流程,加强了培训。目标监测由关注结果的监测转向关注过程的监测,实施预防为主[8],科室及质量监控小组帮助提醒医护人员将指南、指引转化为具体的实践,通过监测、培训、考核等不同形式改善医护人员的行为,提前预防。从结果可以看出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率有所下降,敷料的正确使用率上升,选择锁骨下静脉的比例上升,从而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淑媛,陈永强.危重症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534.

    [2]O’GradyNP,AlexanderM,DellingerEP,eta1.GuideLinesforthepreventionofintravaseularcatheterrelatedinfections[J].MMWRRecommRep,2002,51(10):1-29.

    [3]张燕萍,丁晓萍.神经内科医院感染两种监测方法及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9):3104-3106.

    [4]袁玉华,赵林芳,应可净,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管理中的目标性监测和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898-899.

    [5]唐艳琴,宋秀婵,等.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与持续质量改进.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2):1710-1713.

    [6]陈玉平,鲁玫,李星,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护理学杂志,2011,26(4):7-9.

    [7]PronovostPJ,GoeschelCA,ColantuoniE,eta1.Sustainingreductionsin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sinMichiganintensivecareunits:observationalstudy[J].BrMedJ,2010,340:c309.

    [8]沈燕,姚勤红,董建英.目标监测法在综合性ICU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与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821-82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