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留学生语气词偏误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东南亚留学生语气词偏误浅析

    段丽波

    段丽波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语气词是汉语表达语气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语气词的教学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在对东南亚留学生使用语气词的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理论,对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出现的偏误句子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讨论偏误产生的原因,及对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避免这种偏误,习得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气词;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在交往中,可以发现不同的人常用的语气词不同,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对汉语语气词的偏好也不同,这是因为使用者的心态、情绪的好坏、情感的优劣、立场的不同等都会影响对语气词的选择和使用。语气词的灵活性、丰富性以及适用性增加了语气词学习的难度,并在应用中造成诸多的偏误。

    1汉语语气词概述

    1.1语气词的内涵

    语气词属于封闭词类,在句中的出现频率较高,能表达多个具有细微差别的语气,所以在汉语语法和表达中语气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语气词不具有具体的意义,依赖于其他的语用因素,在句法结构上没有具体的形式,使得语气词研究在长期发展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语气词是语气在词汇层面上的一种典型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气词表达不同的语气。普通话中常用的语气词有六个:了、的、呢、吧、啊、吗。语气词不仅能表达出一个句子的基本句调,使句子表述完整,还能加重语气,增强句子的情感表达效果,使文章更押韵,更浓烈。与某些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语气词算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类词,因此也成为留学生掌握词类的一个难点。

    1.2语气词的基本用法

    语气词拥有自己的特点,与助词无论是结构或是语用都相差甚远。语气词的特点是:多位于句末,一般读为轻声,句调的高低升降变化主要体现在语气词前的音节上,语气词本身的音高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且语气词可连用。句末用语气词后,句子变长,节奏减慢;句中停顿前用语气词后,会引起注意、提醒、列举或假设的效果。

    “了”表示确定语气,一般用于陈述句末,如“天亮了”,“雨停了”。也表劝阻语气,此时用于祈使句末,如“别吃了”。“了”常用于句末,且前面常为名词,若前面是动词,那么“了”既是语气词又是助词,如“他走了”中,“了”即表示语气,又表示动作已完成。

    “的”也表确认的语气,常用于陈述句末,如“她一定会做的”。作语气词时,“的”只能放在句末,去掉“的”,句子意义也不会发生改变,只是语气变弱一些。

    “呢”也表确认语气,略带夸张意味,常用于陈述句末。如“他是三好学生呢!”“我才不要呢!”用在疑问句时表特指问,如“怎么会这样呢?”也表选择问或正反问,如“你要不要呢?”“你做还是不做呢?”

    “吧”表示估计、猜测的语气,常用于疑问句末。如“你吃午饭了吧?”也表商量的语气,常用于陈述句末,如“我们走吧!”还有表请求、禁止、催促的语气,常用于祈使句末,如“来吧”。

    “啊”表感叹语气,也可用在祈使句末表禁止、劝勉、催促等语气,还可用在疑问句末,用在句中表停顿,以引起听者注意下面的话。如:“多美啊!”“不要闹啊!”“什么啊?”“她啊,美极了!”

    “吗”表达是非问,要求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你说的是这个吗?”在反问句中也可用“吗”,此时表肯定。如“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2语气词习得的语料统计分析

    2.1使用频率统计

    笔者通过对东南亚留学生的314个带语气词的句子进行分类及分析,归纳得出下表:

    从表中可看出两点:第一,东南亚留学生对语气词的使用集中在常用语气词上,一般语气词的使用频率基本为零;第二,在常用语气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了”和“的”。这是由东南亚语气词的特点和汉语语气词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汉语一般语气词中的大部分在其它语言中根本找不到与其对应的语气词,它使用的灵活性和本土性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难度,况且有些语气词所传达的语气差异非常小,很难分辨出不同来,所以留学生会选择跳过去,或根本想不到使用一般语气词,而选择使用与本民族文化有相似点的常用语气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只带简单语气的平和的语气词。

    2.2偏误频率分析

    笔者通过对东南亚留学生的148个语气词出现偏误的句子进行分类,归纳得出下表:

    由表可以看出:常用语气词的出现频率基本和偏误频率成正比。“了”表一般陈述语气,适用范围极广,用得多,出的错也就多。

    2.3语气词偏误类型分析

    本文通过对东南亚留学生语气词使用的统计分析,综合起来发现,东南亚留学生在语气词的系的上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偏误:一是误漏。句子中该使用语气词却没有使用的偏误现象。二是误添。句子中不该使用语气词却使用了的偏误现象。三是误用。句中的某个位置该用语气词A却误用成了B的偏误现象。四是误位。该在C处使用语气词却用在了D处的偏误现象。

    3语气词偏误成因分析

    3.1客观原因

    3.1.1语气词自身原因

    语气词并不具有实义,在语法结构上没有具体的形式,它的存在还得依赖于其它语素,这使语气词变得很难掌握。而语气词数量庞大,使用频率高,很难回避它的使用。一个语气词往往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语气,一个句子也可以用多种句型搭配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述。有时意思几乎相同,只是语气强弱不同,极易混淆。语气词自身的这些特点都给学习者学习语气词增加了难度。

    3.1.2语气词教材编写和研究的滞后

    由于语气词自身不独立的特点,使之总是被忽略,教育、研究方面更是滞后。关于语气词方面的专著编写实在是少之又少,一般都是作为词语类书籍中的一类进行简要分析,很少独立成书。论文形式的著作反而多些,但偏向于对语气词自身的研究,极少顾及教育方面,更不用说是针对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育方向了。资料的缺乏,使学习者无从学习,无处可学。

    3.2主观原因

    3.2.1东南亚语气词与汉语语气词的不同特点

    汉语语气词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类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所谓特点,及和别的语言的不同之处,不是每种语言都有语气词,比如英语用语法结构来表达语气,没有特定的语气词。大部分东南亚的语言都有语气词,比如老挝、柬埔寨、越南、日本等。有些语言的语气词很丰富,比如老挝。有些语言的语气词则少一些。但即便是老挝有着丰富的语气词资源,也不能和汉语的每个语气词一一对应起来。汉语有庞大的语气词量,使它能灵活运用,适宜地表达各种微妙的语气,而留学生的母语并没有相对应的知识点,因此造成了理解和习得的障碍,这就造成了留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3.2.2受目的语习得情况影响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汉语以后,或者在学完部分或者全部语气词后,留学生并不能立刻掌握所有的知识点,特别是某些用法上比较相似甚至可以互换的语气词,极易让留学生困扰,并造成偏误。

    4语气词的教学策略

    4.1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对语气词的处理都很简单,没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阶段性。在教学中,应分出层级,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循序渐进,有顺序地操练,减少偏误。在所有语气词中,可先讲解典型语气词,再进一步讲解较易混淆,产生偏误多的语气词。

    4.2对比分析,反复玩味

    东南亚语气词与汉语语气词比较存在异同。当表达一般陈述语气、一般疑问语气、一般感叹语气时,“了、的、呢、吧、啊、吗”可以直译出来,在其他语言中可直接找到与汉语语气词相对应的词。这时,就可以结合东南亚语言的语言形式,把句子翻译过来,直接对照,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易掌握。当表达其他语气时,在其他语言中无法找到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此时,也可以与汉语对照起来,比较不同点,在比较中分析汉语的特点,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汉语语气词。同时也可以进行汉语语气词之间的对比教学。可着重强调“吧、吗、呢”之间的对比使用,可多举例,让学生反复地体会之间的不同,边举例边分析,让学生真正吃透读透理解透。

    4.3运用情景教学,帮助学生记忆及理解

    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情节,将理论知识放在游戏中。可假设一个个情景,让学生来表演和模仿,在情境中加深对语气词使用的理解。教师可在一旁指导,适时指出错误,此时学生的印象就很深刻,也更易理解。

    例如,很多青年留学生喜欢电影、音乐,这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接触中文电影和中文音乐。2005轰动一时的音乐剧《如果爱》,里面有几句台词是这样的:“放手吧!回头太难,忘了吧!走了,走不了,命运要你死心塌地;忘了,忘不了,纠缠交叠迂回曲折;放了吧,放了吧,悠长的挣扎;忘了吧,忘了吧,当初的选择。”在强劲的音乐中,在鲜艳的画面里,让学生亲眼亲耳感受语气词,以一种娱乐的方式亲近语气词,体味语气词的不同,这样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印象深刻。

    语气词是汉语表达语气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语气词的教学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留学生使用语气词产生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对对外汉语教学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晓红,赵卫.汉语虚词15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2]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卫、白晓红.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吧”的教学策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4]徐丽华.外国学生语气词使用偏误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作者简介:段丽波(1985-),女,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