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无晶状体囊膜支撑下植入人工晶状体是临床手术的难点之一,手术操作技巧要求高,尽管有多种手术方法可供选择,但手术并发症仍不少见。本文介绍临床传统的以及近年发展的几种无晶状体囊膜支撑人工晶状体固定术,重点阐述手术指征、手术特点和要点,为临床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93-397)
简介:摘要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成为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已近30年,然而因TME术中神经损伤导致的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至今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基于膜解剖的理念,我们对直肠前方的重要膜解剖结构——邓氏筋膜进行了细致而系统的研究,从解剖、生理、组织、手术实践等多方面,验证了保留邓氏筋膜对TME术中神经保护及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预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邓氏筋膜术中标记线及手术入路的解剖研究,明确了保留邓氏筋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iTME)的可操作性。据此,我们开展了一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期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TME相比,iTME在不影响短期肿瘤根治效果的前提下,能更好地降低男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我们相信,基于膜解剖的iTME随机对照试验最终研究成果,将为直肠癌手术理念的更新提供夯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脉络膜厚度及眼轴长度的变化并探讨脉络膜在延缓近视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并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单眼近视青少年患者26例(52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眼作为观察组,另一眼未作处理作为对照组,测量戴镜前及戴镜后6个月的眼轴长度和脉络膜厚度。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戴镜前后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的改变以及组间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值。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观察组各位点脉络膜厚度均较前增厚(P<0.05),对照组各位点脉络膜厚度均较前变薄(P<0.05)。2组之间戴镜前后各位点脉络膜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眼轴长度均较前增长(P<0.05),观察组眼轴长度增长量为(0.09±0.15)mm,对照组为(0.26±0.16)mm,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4,P<0.001)。结论:对于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使脉络膜增厚,眼轴长度增长减缓,这可能是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原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儿童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7例儿童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11/6。中位诊断年龄为5(1~16)岁,其中>3岁者11例(≤5岁9例),≤3岁者6例。>3岁者术后根据个体情况予以相应的放化疗。所有患儿均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17例患儿,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6例。术后病理学显示世界卫生组织(WHO )病理学分级Ⅱ级者8例,Ⅲ级(间变性)者9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6(1~96)个月,至末次随访,死亡10例;存活7例,其中复发3例。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17例患儿的1年总生存率为58.8%,2年为43.4%,中位生存时间为18.0个月。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切除程度、肿瘤WHO分级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i-67指数<20%者的生存概率高于≥20%者(P=0.030)。结论儿童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术后预后较差,Ki-67指数可能是影响患儿生存的重要因素,其他因素有待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天津市眼科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确诊的IMEM连续病例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术后BCVA(LogMAR)由0.700±0.309提高至0.252±0.182(t=7.212,P=0.000);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由(447.44±96.96)μm降至(373.56±82.36)μm (t=8.247,P=0.000);黄斑中心区无血管面积(FAZ)由(0.120±0.059)mm2增加至(0.145±0.063)mm2(t=6.660,P=0.000)。以OCTA检查浅层和深层黄斑区血管密度(MVD)明显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BCVA与CMT呈负相关(r=-0.507,P=0.014),与深层MVD呈正相关(r=0.578,P=0.024)。结论通过OCTA定量检测黄斑区微血管变化,IMEM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FAZ、MVD均增加。
简介:摘要患者女,51岁。因"左下腹疼痛4个月余,加重1周"就诊。影像学显示腹壁巨大类圆形囊实性混杂密度肿块影,行肿块穿刺活检,诊断为滑膜肉瘤,化疗3个周期后行腹壁肿块切除术。显微镜下肿瘤细胞主要由横纹肌样细胞构成,胞质丰富,具有一个偏位核,灶性区混杂有束状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CD99、bcl-2、波形蛋白、TLE1阳性,INI1弱阳性,SYT断裂探针检测结果阳性,病理诊断为腹壁伴横纹肌样特征的滑膜肉瘤。伴横纹肌样特征的滑膜肉瘤十分罕见,形态学上需与多种伴横纹肌样形态的软组织肉瘤鉴别,诊断需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学辅助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经阴道超声介入联合焦膜理论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临床疗效及预后恢复影响。方法:抽选本院确诊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0月~2020年5月期间设置对比性治疗研究,患者均接受经阴道超声介入治疗,术后随机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组40例。对照组行术后基础治疗,观察组术后联合焦膜理论治疗。比较患者卵巢巧囊、血清指标及预后恢复情况差异。结果:治疗前患者卵巢巧囊直径、容积,血清雌二醇及CA125实验室结果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卵巢巧囊直径、容积及血清CA125指标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两组血清雌二醇虽有下降,但观察组术后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疾病( CSC)是发生于视网膜的常见疾病,急性病变有一定的自限性,但有约百分之五的患者可转变为慢性病变,目前药物及激光等治疗方法对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cCSC)取得一定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系膜解剖的进展期胃上部癌腹腔镜左上腹区域系膜完整切除加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患者术前经胃镜下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腺癌;(2)术前经腹部CT检查证实为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3)术前全身浅表淋巴结超声以及胸部和全腹部CT等检查无肝、肺、腹膜后淋巴结等远处转移,无肿瘤直接侵犯胰腺、脾脏、肝脏、结肠等;(4)行全胃或近端胃加D2淋巴结清扫术,且术后病理学证实为R0切除。排除标准:(1)术中腔镜探查见肿瘤腹腔播散或远处转移;(2)No.10淋巴结明显肿大或者融合成团;(3)病理学诊断资料不全。根据以上标准,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基于间隙解剖的进展期胃上部癌腹腔镜左上腹区域系膜完整切除+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本组患者年龄(59.8±8.0)岁,体质指数(23.9±3.5)kg/m2,术前化疗8例(22.2%)。分析患者术中、术后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施行腹腔镜脾门淋巴结及左上腹系膜清扫,在术后切除标本的检视中发现光整的胃上部后方系膜边界,均达到系膜完整切除的效果,无中转开腹者。淋巴结清扫和系膜切除总时间为(34.2±11.4)min,出血量为(44.8±21.3)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45.6±17.6)枚;No.11p+ No.11d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1±2.8)枚,其中7例(19.4%)发生淋巴结转移;No.10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9±2.5)枚,其中2例(5.6%)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3.8±0.6)d,拔除胃管时间为(1.9±0.7)d,首次进流质时间为(3.0±0.4)d,拔除引流管时间为(6.0±1.2)d,术后住院时间为(12.8±4.0)d。术后出现肺栓塞1例(2.7%),胃瘫1例(2.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2/36)。无手术部位感染、术后出血及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8(12~28)个月,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7例(3例为术后1年内发生),另有1例患者于术后17个月时发现结肠癌。结论基于系膜解剖的进展期胃上部癌腹腔镜左上腹区域系膜完整切除加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7年 9月至 2019年 8月收治的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45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 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水平。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 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升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升高显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确切,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改善,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