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应用在微创脊柱外科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针对压缩性骨折的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1例,行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一组为PVP组,另一组行单侧穿刺经皮后后凸成形术,这一组为PKP组,最后对比两组治疗后的骨水泥渗漏率和疼痛缓解率以及住院总费用.结果PVP和PKP两组的疼痛缓解率,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骨水泥渗漏率和住院总费用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压缩性骨折的治疗,PKP和PVP都有明显疗效,两组各有优点,临床上要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来确定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关键词微创外科;脊柱;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后凸成形术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225-02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胸椎椎弓根-肋骨单元(pedicleribunit,PRU)穿刺路径单侧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选择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胸椎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经PRU单侧PKP组(实验组)和经椎弓根双侧PKP组(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全麻下经单侧椎弓根-肋骨单元路径穿刺至椎体中央、置入球囊扩张、充填骨水泥。对照组经椎弓根穿刺双侧手术。结果随访3~12个月(平均4.2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减少平均30分钟,骨水泥用量减少平均3毫升,X线透视次数减少平均12次,临床疗效无差异。结论该方法风险小,节省时间,骨水泥用量少,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PVP(经皮椎体成形术)及PK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责任椎的选择对预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1日在我院行PVP或PKP病人276例,其中单椎体者204例病人,双椎体者66例病人,三椎体者6例病人,通过术前认真查体及阅X线片、CT、MRI,选择正确的责任椎,给予PVP或PKP。结果276例患者术后第2天下地活动,术后1个月恢复伤前生活,无节段血管、脊髓等穿刺损伤,无肺栓塞、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选择责任椎,能有效避免手术失败,PVP及PKP能迅速缓解疼痛,恢复部分椎体高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老年患者期间,予以PKP治疗的应用价值探究。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我院选取80例患者,参与分析,以临床治疗方式作为分组标准,研究组PKP治疗,对照组保守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疼痛情况、功能障碍评分等。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97.50%)与对照组治疗效果(80.00%)对比,研究组疗效显著。研究组疼痛情况比较对照组疼痛情况较轻,研究组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对照组功能障碍评分较低,(P<0.05)。结论: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过程中,予以PKP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值得临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经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创伤(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脊柱创伤(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48例,年龄61-85岁,平均73.88岁;椎体分布T11-L2,其中T114椎,T1216椎,L120椎,L228椎.分为A组pvp治疗,B组pkp治疗。结果术后1周,2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其中A、B组VAS评分、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周,2组VAS、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骨水泥充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骨不愈合,无论PKP还是PVP,二者均能明显缓解患者的胸腰背部顽固性疼痛。PVP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创伤,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术中骨水泥渗漏率发生风险较高,PKP可获得更为满意的复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接受PKP手术治疗后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患者均为老年女性,主因椎体骨折在我院接受PKP手术治疗,常规进行手术后随访。随访的时间在3个月至1年之间,统计发生骨折的患者例数,将患者分成骨折组和非骨折组,并且将再次骨折的患者的年龄和骨密度指标与非骨折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再次发生骨折的因素。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发现,病患在接受pkp手术治疗后,其身体发生骨折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其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患者的骨密度降低,这也是患者发生二次骨折的主要原因。结论:老年女性往往存在骨密度较低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是影响骨折发生的关键因素,骨折的发生与年龄因素高度相关,提示在PKP术后患者的随访中着重加强健康教育,对于年龄较大或者存在骨质疏松的患者加强饮食生活指导,并且给予预防骨折的相关措施。
简介:目的:探讨PKP术后骨水泥形态分布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从2007年1月~2010年8月,收集56例患者共67个椎体进行PKP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骨水泥形态及分布,将其划分为点式支撑组(A组,15个)、平面支撑组(B组,25个)和立体支撑组(C组,27个),比较术前、术后7天、术后12个月VAS评分,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丢失率,以及临近节段术前及术后12个月椎体骨密度变化。使用多样本均数比较方差分析,检验效能α=0.05。结果:A组、B组、C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87±0.32、6.78±0.22、7.110.23(F=0.542,P=0.58);术后7天VAS评分为2.67±0.33、3.2±0.30、3.13±0.26(F=0.764,P=0.47);术后12个月为4.20±0.23、2.54±0.21、2.31±0.21(F=96.4,P=0.003),通过LSD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003,A组与C组比较P=0.002,B组与C组比较P=0.181。术后12个月三组的椎体高度变化分别为0.24±12、0.14±0.1、0.13±0.08(F=66.4,P=0.013),LSD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001,A组与C组比较P=0.001,B组与C组比较P=0.211。术后12个月临近椎体平均骨密度T值变化A组为1.22±0.11,B组为1.32±0.12,C组为1.65±0.21(F=55A,P=0.021),LSD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171,A组与C组比较P=0.023,B组与C组比较P=0.031。结论:PKP手术的骨水泥充填形态会影响术后病椎椎体高度的维持以及临近椎体的骨密度,平面支撑的骨水泥形态具有较好的应力分配特性,术后椎体高度丢失以及临近节段的骨质疏松程度相对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