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对铁路旅行性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症状、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综述。旅行性精神障碍一般发生于文化程度较低、首次外出打工的青年男性农民中,在长途硬座列车比较常见,而且与超员率成正相关。旅行性精神障碍一般发病急,持续时间短,可完全缓解,事后遗忘或部分遗忘,最基本的症状是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被害妄想是最突出和常见的症状。发生旅行性精神障碍的患者一般心理素质不佳,对旅行环境适应能力差,乘车前有负性精神刺激,途中因列车治安差,携带贵重物品无安全感而精神紧张和强迫不眠,在列车超员、车厢空气污浊、饮水和饮食不足、过度疲劳、外环境恶劣等多因素持续刺激下,患者神经-内分泌及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导致大脑精神活动出现异常。旅行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按CCMD-2-R的标准进行。旅行性精神障碍患者在脱离原来环境,适量补充水、电解质及少量食物,注意休息和睡眠,可以较快地恢复过来。预防旅行性精神障碍的关键在于消除诱发因素的影响,降低列车超员率、改善列车环境卫生和治安条件、保证饮食和饮水正常供给,加强对旅行者和列车乘务员精神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活跃列车气氛,及时发现早期病人,可能有效地防制旅行性精神障碍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中述情障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性。方法49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为病例组(PTSD组),52例经历创伤事件未发生PTSD的人群为非PTSD组,50例我院行健康体检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及结构式访谈法深入临床科室,进行问卷调查与评估。对比述情障碍发生率。结果PTSD组中述情障碍的发生率为61.22%,非PTSD组发生率为21.15%,正常组发生率为8%,即PTSD组述情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PTSD组及正常组述情障碍的发生率,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创伤后应激障碍人群中述情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经历创伤事件未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群以及正常人群。(2)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述情障碍相互关联,述情障碍可能作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的伴随症状出现。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护理人员应协助医师实施各种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因患慢性盆腔炎导致输卵管管腔狭窄的不孕患者,应该鼓励患者坚持较长时间的系统治疗;需要诱发排卵的不孕患者,应向夫妇双方讲清各种性激素的使用剂量及用法,防止副反应的发生;需要连续数个周期监测排卵的患者,更需要耐心,万万不可急躁;对于患生殖器肿瘤、生殖道畸形(如阴道横隔等)的不孕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时,一定要做好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工作;对于已确诊为绝对性不孕的患者,帮助他们尽快度过悲伤期,面对现实去接受相应的治疗方案,如选择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等,也可以考虑抱养等。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患病率及其在家庭社会经济特征中的分布,为其早期预防、诊断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年6—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7个地理区域的8个城市的20所幼儿园及10所小学3~10岁的儿童共1 887名,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由儿童的父母填写基本情况调查表,采用儿童运动能力成套评估量表第2版对儿童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按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结构分组,采用χ²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不同组间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结果共纳入1 887名儿童,学龄前儿童(3~6岁)1 110名(58.8%),学龄儿童(7~10岁)777名(41.2%);男982名(52.0%),女905名(48.0%)。确诊DCD者占5.5%(104例),疑似DCD患儿占10.4%(197例),运动发育正常儿童占84.1%(1 586名)。不同地区儿童的DCD确诊率、疑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17.342、4.877,P=0.137、0.560),总运动协调能力得分(F=2.759,P<0.05)和各维度能力(手部灵活性、定位与抓取、平衡性,F=9.276、5.277、3.706,均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学龄前期儿童DCD确诊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χ²=11.891,P<0.01)。女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总分、手部灵活性和平衡性均显著优于男童(均P<0.01),男童的定位与抓取能力显著优于女童(P<0.01)。男童的DCD确诊率高于女童[7.1%(70/982)比3.8%(34/905),χ²=28.508,P<0.01]。超重(体质指数>18 kg/m²)儿童总运动协调能力、手灵巧度、平衡能力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体质指数≤18 kg/m²)儿童(均P<0.01),DCD疑似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儿童(χ²=4.369,P<0.05)。不同家庭结构的总运动协调能力和DCD确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非独生子女的总运动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均优于独生子女(均P<0.05)。结论中国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发展较好,存在地域、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家庭结构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