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血液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在本中心于 2015-2016年间所有体检疗养员中抽取 150例血液检验标本,并将其分为输液同侧(研究组)与对侧采血组(对照组)、溶血标本(研究组)与未溶血标本组(对照组)、有凝块标本(研究组)与重抽血无凝块标本组(对照组)。记录各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液检验结果,将结果差异进行统计学的比较分析。结果:血液标本在采集时所产生的差异对检验质量有显著影响。对不同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检验结果分析表示: AST、 CK-MB、 ALT、 APTT、 NA项目之间( P<0.01),血液检验比对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血液标本采集时,标准的控制对检验质量有着直接的关联。在临床医学中,应多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不合格血液标本对检验结果带来的影响,提高准确性。
简介:采集不同的临床标本的方法是不同的,如:临床酶学测定酶之前,标本还要经过采集、分离和储存等一系列处理过程。而酶在血中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血液离开机体后还会有一定变化。因此,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起测定值的变化。采血后1—2小时必须及时离心,分离血清。除非测定与凝血或纤溶有关的酶,一般都不采用血浆而采用血清作为测定标本。必要时,可考虑使用肝素为抗凝剂,在常用抗凝剂中它对酶的影响最小。大部分酶在低温中比较稳定,分离血清如不能及时测定,应放入冰箱保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以提高临床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9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常规检验血液采集的300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皮肤采血,观察组进行静脉采血。对比分析两种采血方法的误差率,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结果静脉采血的标本常规检验的误差率小于皮肤采血标本常规检验的误差率,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两种采血方法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均为采血时间不恰当、标本容量不够、溶血、标本存在凝块等。结论在临床血液标本常规检验中,应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方式,并根据产生误差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血液常规检验采血的技术误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 要】目的:为探究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误差及其原因,为临床检验工作人员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血液常规检验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方法:本文选择采用资料分析法以及对比法进行研究,选取某院半年间采集的血液采集标本300例,将其随即分为两组,确保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液标本各15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皮肤采血的方式,而观察组则使用静脉采血的方式。将这两种方法的误差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判断造成误差产生的主要因素。结果:根据结果可知,对照组误差发生率为27.33%,观察组误差发生率为12.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所以观察组静脉采血方式的检验误差率更低。其中导致检验误差出现的主要原因和采血时间、标本容量、溶血情况以及标本凝块有关。结论:有关医务工作者需要重视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误差问题,尽量选择静脉采血方式,有效降低误差发生率,提高血液常规检验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