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0—2019年福建省淋病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0—2019年福建省各县区报告的淋病病例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采用OpenGeoda 1.12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用莫兰指数(Moran′s I)作为统计量,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探索高风险地区。结果2010—2019年福建省共报告56 053例淋病,2010—2013年报告发病率小幅增长,2013—2014年降低,2014—2018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8.36%,2019年报告发病率又出现大幅下降。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2010—2019年全局Moran′s I值为0.48~0.65(P < 0.05),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福建省淋病聚集类型主要为高-高、低-低和高-低聚集,近年来高-高聚集区有扩大趋势,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厦门市思明区和湖里区,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晋江市、石狮市和南安市。时空聚集性分析显示,一级时空集聚区为厦门市辖区和泉州市中心城区及晋江市、石狮市和南安市,聚集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结论福建省淋病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有逐渐扩大趋势。厦门市辖区和泉州市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县区应作为重点防控区域。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福建省2018年输入性B3基因型麻疹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筛查和扩增麻疹病毒核酸阳性咽拭子及Vero/Slam细胞培养阳性产物。对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634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扩增测序,比对分析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结果分离获得2株麻疹病毒株,18条病毒核酸序列。所有福建株在亲缘关系上与WHO B3基因型参考株同属一个分支,其中标本MV18-41和MV18-42与2018年分离于中国香港地区的毒株(HongKong.CHN/35.18)核酸同源性为100.0%;其他毒株序列与2018年分离于日本的毒株(Mvs/Osaka.JPN/38.18/B3)同源性最高(99.9%)。福建株与除B3基因型外,23种WHO不同麻疹基因型参考株之间比较,福建株与B1基因型参考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差异性最小,分别为95.1%~95.4%和95.3%;与H1基因型参考株同源差异性最大,其中与中国目前优势流行的参考株MVi/Hunan.CHN/0.93/7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差异分别为88.7%~89.0%和87.3%;在病毒N蛋白羧基末端150个氨基酸位点上,福建株与疫苗株(Shanghai-191)之间存在13个变异位点,但这些位点并未引起该蛋白区域的功能变化。结论福建省成功分离获得2株B3基因型麻疹毒株,B3基因型麻疹病毒是福建省发现的新基因型麻疹病毒,在补充和丰富福建省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本底资料的同时也进一步警示必需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才能更好地完成福建省麻疹病毒的控制和消除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16年度福建省放射治疗应用基本情况。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通过普查的方法搜集全省放射治疗单位的放射治疗及其配套设备的种类与数量、放射治疗工作人员数以及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工作开展情况,统计26家医院的放射治疗患者和门诊量等数据。通过相关性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模型来估算全省的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结果2016年福建省有32家放射治疗单位,放射治疗设备62台(套),模拟定位机33台,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57套,放射治疗工作人员762名,可搜集到的26家医院的放射治疗患者共计15 156人。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医用电子加速器的应用频度与门急诊和住院量,放射治疗工作人员数,加速器设备数呈正相关(r=0.311、0.893、0.956,P<0.05);后装治疗的应用频度与门急诊和住院量、放射治疗工作人员数、后装设备数呈正相关(r=0.307、0.966、0.988,P<0.05)。通过估算得到福建省2016年度放射治疗应用频度为0.54例/千人口。经调查各单位基本都能按照规定开展加速器输出剂量校准,但晨检仪、井型电离室等放射治疗质控设备的配置明显不足。结论近几年福建省的放射治疗发展较快,规范、加强应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督应当作为将来放射治疗管理的关注重点。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两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毒蘑菇中毒处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事件病例资料、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收集剩余可疑毒蘑菇样品并到患者采集蘑菇地点的同一枯死树干和倒伏腐木上采集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事件进行分析处置。结果2018年11月24日和26日,南平市建阳区两自然村的外来务工人员8人和2人分别采食野生蘑菇,于餐后10~90 min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送医就诊,诊断为毒蘑菇中毒,以胃肠炎为主要中毒表现。进一步分析发现毒蘑菇食用量越大,潜伏期越短,恶心、呕吐持续时间越长。入院后及时给予洗胃、导泻、抑酸护胃、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1~3 d出院。毒蘑菇样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日本类脐菇(Omphalotus guepiniformis)。结论两起事件均为误采误食日本类脐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引起胃肠炎型症状,未造成其他脏器损伤,预后好。应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毒蘑菇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预防中毒事件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福建省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八统一"制度执行现状,对执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为完善"八统一"制度提供借鉴。方法2019年10—12月,选取福建省16个县区的紧密型医共体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问卷、现场考察等方法收集调研地区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米特-霍恩模型对"八统一"制度的执行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采用完成率描述"八统一"制度的执行情况。结果调研地区16家医共体"八统一"制度建设的完成率为60.15%,山区县为65.90%,沿海地区为47.50%。在八项制度中,机构名称(16家,100.00%)、医疗质量(13家,81.25%)、宣传(12家,75.00%)、人员调配(11家,68.75%)和财务管理(10家,62.50%)的完成率较高,而药品供应(7家,43.75%)、劳务绩效(6家,37.50%)和信息化建设(3家,18.75%)的完成情况较差。部分调研地区能出台本土化的具体实施办法逐步推动"八统一"制度执行。政策目标模糊、政策资源不足、执行手段单一、执行主体价值取向的偏颇以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八统一"制度的有效执行。结论福建省紧密型医共体"八统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尚未取得预期效果,应通过明确政策目标、拓宽政策资源、丰富执行手段、加强经验交流和优化政策环境等保障制度的有序推进和长效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福建省莆田市2015年G基因型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方法选择福建省莆田市2015年分离得到的2株腮腺炎流行株进行研究,命名为MuV15-01和MuV15-23。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分离株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并对产物进行测序拼接,结合GenBank下载的不同基因型腮腺炎参考株及现有疫苗株序列比对分析分离株基因序列遗传差异及抗原位点变异情况。结果福建省莆田市MuV分离株基因全长15 384个核苷酸,与其它基因型毒株相比,全基因组核苷酸差异在3.7%~6.0%之间,其中与A基因型(疫苗株)的遗传差异最大,与N和B基因型的遗传差异最小;在基因组编码7种病毒蛋白核苷酸序列上,SH基因变异最大,M和L基因最为保守;在N基因和HN基因已知抗原相关位点上分别存在7和11个氨基酸位点变异;相比于疫苗株福建分离株在HN基因的464位点上多增加了一个N-糖基化位点。结论现流行于福建省莆田市的G基因型MuV与腮腺炎其他基因型及疫苗株之间在全基因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腮腺炎流行株与疫苗株之间的遗传差异性监测,为更好的腮腺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福建省2015—2018年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结果,探讨乳腺癌筛查模式。方法对福建省35~64岁农村妇女提供乳腺癌筛查,以彩色超声(彩超)为初筛方式,发现可疑者转诊乳腺X线检查,彩超及乳腺X线4~5级者行病理学确诊。结果2015—2018年乳腺癌发病率分别为56.96/10万、94.41/10万、71.61/10万、73.05/10万,乳腺癌发病高峰年龄段为(46~55)岁,2015—2018年份原位癌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彩超的灵敏度为79.06%、彩超异常行乳腺X线检查的灵敏度为91.88%。结论乳腺癌筛查项目的乳腺癌发病率高于地区肿瘤登记发病率,原位癌构成比上升,说明筛查工作初见成效。基于乳腺彩超检查为主的筛查模式灵敏度高,是目前较为适宜的技术方案。
简介:【摘 要】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方法在小学阅读指导的运用中存在局限性,影响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本文以“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这一网络交互平台为例,谈谈“互联网+”交互平台如何解决传统的课外阅读培养方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让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更简便、更高效、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