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章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CEPS2014),研究了我国初中在校生的影子教育活动,深入探讨了家庭资本、影子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资本对我国初中生影子教育机会获得有重要影响,家庭资本多的初中生获得影子教育机会更多且对影子教育的投资更大。家庭资本优势转化为子女的学校和影子教育双重机会优势,从而导致高中和高等教育的社会分层,最终引发不同家庭资本学生在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果上的社会分层。在家庭资本代际继承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影子教育均发挥了重要的通道作用,从而建立起了学校教育和影子教育双重社会再生产机制。在这种双重社会再生产机制下,社会阶层将不断被复制,社会流动将被阻断,最终导致阶层固化,难以实现正常的社会流动。为此,政府需要改变影子教育放任自流或引导不力的状况,高度重视影子教育在家庭资本代际继承中的通道作用,向家庭资本低且成绩落后初中生提供政策支持以抑制影子教育社会再生产作用并促进教育跨越代际效应功能的发挥。
简介:在政治文化与制度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社会却在代际流动模式上显现出相同的阶层再生产特征。这是关于社会再生产与社会流动地位趋势的令人信服的判断。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梳理了西方社会阶层再生产的理论成果,文化霸权、政治霸权与符应原则属于宏观制度支持理论,文化再生产与语言编码理论属于微观制度设置理论。不同于这些对结构化过度强调的抵抗理论则重视对再生产过程中“主体性”的强调。上述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了学校教育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机制作用。中国学者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再生产机制的研究成果也有着类似的发现。教育不仅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机制,也是社会流动的关键因素,一个社会中控制性权力关系进行的宏观、微观制度设置决定了教育之再生产或社会流动功能的强弱。因此,为促进中国弱势阶层的向上流动,改革教育领域内不平等的制度设置应是一项有效举措。
简介:我们似乎正处于一个大规模“评分社会”的初始阶段,本文试图为这一趋势的发生和演进给出一种法律社会学解释,即低成本的信息搜集和评价工具使经济和政治权力主体均有不同的动力和理由对大众日常行为进行评分:对商业力量而言,平台企业需要评分机制塑造私人化的市场基础设施,从而约束管理平台上发生的各类劳动和交易活动;对政府而言,需要依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既有官僚机制下的行政权力转化成能进一步适应更大流动性社会的平台。本文认为,尽管算法可能加剧了现有法律和其他规则的转变,但从商业和公共管理的逻辑出发,广泛采用评分机制是更好的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将更多细节行为纳入管理,还可以为进一步优化法律和平台成文规则提供数据支撑,为算法权力提供更多可应用的场景。
简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在论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平衡条件时,假定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不发生价值革命,不变资本全部转移到年产品中,联系到《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相关论述,这些假定中的个别假定必须放开,在此前提下再探讨社会总资本的平衡问题,从前后联系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实际上论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约束条件问题。其中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这一约束为"硬约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这一约束为"软约束"。纵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约束条件,第一约束条件即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和内在规律;第二约束条件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是在第一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满足,而只有在极端假设情况下才有可能得到满足,这也就等于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不平衡是必然的,而平衡则是偶然的。
简介:从理论的萌芽,到理论的形成,再到理论的基本完成,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创作时间最长,也是最后一个创作完成的经济学理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一个未完成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需要继承马克思对待科学研究的批判精神和认真态度对其进行创新发展。
简介:财政是我国为执行各种社会职能,凭借政权力量而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其实质是国家在占有和支配一定份额的社会产品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分配关系,即体现着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是分配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和扩大以及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特定的分配关系。财政分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分配环节中发挥作用,然而在分配环节中发挥作用的不仅仅是财政分配,还有价格分配、工资分配、信贷分配、企业财务分配等分配范畴,它们与财政分配一起,形成了整个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体系,在这其中财政分配发挥着总枢纽的作用,在分配环节中居于主导地位。第一,从我国财政分配的数量看,国民收入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通过财政进行的分配。社会总产品创造出来后,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了其价值,它包括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