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个结果
  • 简介: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典》,作为甲骨方面的权威辞书,是迄今为止最广博、最详实的甲骨3-具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书中也有白璧微瑕之处,在此对书中的释义疏漏之处,做出补正。

  • 标签:《甲骨文字典》释义补正
  • 简介:甲骨有“A”字,主要作表-A1-A3三种形体。关於此字的释读,丁山、孙海波以为是“梦父”二字的合文,丁山以为即殷之旧臣傅说。徐锡台将之视作一字,认为是表示一种梦病。《甲骨诂林》在按语中认为此字是梦字的繁体①。《新甲骨编》将之隶定作从梦从支,不作考释②。

  • 标签:甲骨文字汉字汉语古代
  • 简介:“六书”是根据文字变化规律总结出来的表示六种字的一种汉字结构规律。甲骨出土后,许多学者运用“六书”理论分析甲骨。事实证明,六书理论之于甲骨,有合有不合,我们要运用六书来分析、考释甲骨,但不能用六书生搬硬套。

  • 标签:“六书”理论甲骨文字结构规律规律总结事实证明六书理论
  • 作者:罗贤明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2-26
  • 出处:《教育学》2023年第18期
  • 机构: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特有的漢字具有世界上其它各民族文化所沒有的特殊功能——語言功能。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除了漢字以外,世界上屬於表意系統的古典文字都消失了,只有漢字延續至今。而作為三千年前就已經具有了成體系的殷商文字——甲骨文,是不是也有了“語言功能”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联系甲骨“高”之字形来看,《说文》所释大致不误,而从高或从高省之“京”、“郭”、“亳”诸字,构形及本义亦当与高建亭屋有关。但《甲骨典》“高”字条谓:“(高)象高地穴居之形。П为高地,□为穴居之室,介为上覆遮盖物以供出入之阶梯。殷代早期皆为穴居,已为考古发掘所证明。甲骨亳、京、郭、复、良、丘等字皆与穴居有关。”考之商代房屋构筑状况,以及高、京、郭、亳诸字构形与字义用法,知这一说解殊有未当:

  • 标签:《说文》字典穴居本义构形字形
  • 简介:古东夷族文字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北辛文化的刻划符号开始,经过大汶口文化的图像文字、龙山文化文字,到岳石文化的甲骨.我国商代甲骨的主要源头当来自古东夷族.

  • 标签:东夷族甲骨文字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龙山文化史前
  • 简介:于省吾先生考出了许多甲骨,他的心中存在着很好的考释方法.在前期(1940前后),他强调“研究古文字,其形音义三者,必无一不符,方可征信”;到后期(1980前后),则进一步指出:“我们研究古文字,既应注意每一字本身的形、音、义三方面的相互关系,又应注意每一个字和同时代其它字的横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纵的关系.”

  • 标签:于省吾甲骨文考释方法
  • 简介:作为甲骨考释的大家,郭沫若的一些文字释读思想在今天来看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讨论了《商周古文字类纂》中的一个不常被注意的释读意见,结合现在甲骨研究的一些看法,说明郭老当年的想法是合理的,对我们通读卜辞具有极大帮助。

  • 标签:甲骨文考释《商周古文字类纂》
  • 简介:郭沫若在第一版《甲骨研究》中遵罗振玉、王国维说把“”字释为“羊”,第二版中释为“”字,后来于省吾又释为“羌”,于说建立在对“”字的形音义方面及民族志、纸本文献材料方面详实论证的基础上,所以,其结论现在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是根据《山海经》、《淮南子》等纸本文献的记载,史上曾有狗国存在,是传说中黄帝的后代,所以我们也不能轻易否定“”释为“狗”的可能性,或许我们不应该局限于目前这种二选一的状态,换言之,或许古文字中原本有分别表示“羌”与“狗”的字,二字因形体相近易混,后来分别孳乳分化成形声结构的“羌”与“狗”.

  • 标签:甲骨文形近字
  • 简介:摘要:利用甲骨开展识字教学,就是依据汉字构字规律及特点进行甲骨识字教学,使学生喜欢学习甲骨字、对甲骨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主动识字、独立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民族自信。

  • 标签:甲骨文 识字 教学 策略
  • 简介:今天,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向飞做得最快。我们都大吃一惊——他从没有这么快完成作业。今天这是怎么了?我们拿起作业一看,皱紧眉头,连吐舌头:他的字写得像甲骨。老师能认识么?

  • 标签:甲骨文语文老师作业师能
  • 简介:  中国的文字出现很早.考古学家们发现,在出土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有我们祖先用来记载事物的刻画符号,应是原始形态的文字.最早的距今八九千年前的贾湖遗址也有若干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其中龟壳上有一刻画符号,论者认为是一个会意文字.中国文字的源头起于何时,尚待研究.但是,甲骨是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则是大家确定无疑的共识.……

  • 标签:
  • 简介:从构字到文版工艺整体构成看,甲骨作为意象性的字符体系,其生成的因素之一是受制于华夏民族文化中一种原始内驱力,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审美心理机制。概而言之,其主要是表现在华夏先民的主控形象思维的右脑半球占主导优势以及深沉的民族集体潜意识倾向。应该看到,探明此问题有利于认识汉字的起源以及我们华夏族自身的人格动势等规律。

  • 标签:甲骨文造像优势心理
  • 简介:中国考古学工作者在山东一座4200年前的古城遗址发现一个刻有至少11个文字的陶片,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境内发现的一种最早的古文字。刻字陶片为一陶盆底部的残片,长4.6—7.7厘米,宽约3.2厘米,厚0.35厘米。刻辞分五行排列,似自右向左顺读,第一行三字,

  • 标签:左顺中国考古学古城遗址陶片刻辞陶盆
  • 简介:殷商甲骨与原始楔形文字都是古老的自源文字,两种古文字之间必然有很多共性与个性。笔者在对两种古文字中指事字构形部件进行深入描述的基础上,比较两种指事字的异同,分析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总结早期文字中指事字的不同特点与共同规律。

  • 标签:甲骨文楔形文字指事字比较
  • 简介:古语有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送给别人一条鱼只能帮助他的一时之需,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这个人一直有鱼吃,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从这句话里,同学们便可以看出'鱼'和'渔'的不同含义了。那么,在甲骨中,这两个字分别是怎样的呢?一起来认识一下吧.从甲骨的字形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是一个鱼的形象:尖尖的鱼头,两边各带一个鱼鳍,剪刀状的鱼尾,身上还有线条明晰、彼此交叉的鱼鳞。经过发展演化,'鱼'字开始慢慢变得不再像鱼。篆文将鱼尾形状简化成'火'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火'简写成'四点底'。'鱼'字离象形的本义越来越远。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的'四点底'简化成一横,成为现在的'鱼'。

  • 标签:甲骨文
  • 简介:现在,在“儿”“孙”主要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血缘关系,如,“儿子”“孙子”。而最初在甲骨当中却不是这样的。那么,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是什么呢?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 标签:甲骨文猜想血缘关系“儿”
  • 简介:“吃”和“穿”,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项内容。吃的是食物,穿的是衣服。那么,在甲骨中,“食”和“衣”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来认识一下吧!

  • 标签:甲骨文猜想“穿”“吃”“衣”“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