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左静脉角逆行胸导管入路乳糜胸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16例乳糜胸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术,并尝试经左静脉角逆行胸导管超选择性插管,成功插管的患者行逆行胸导管直接造影,显示胸导管破裂口位置后用微弹簧圈和组织胶栓塞。结果16例患者的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均获得成功,胸导管末端显示开放良好。所有患者均尝试行经左静脉角逆行胸导管超选择性插管,插管成功10例,其中6例造影中显示明显对比剂外溢,用微弹簧圈结合组织胶栓塞胸导管。所有16例患者术后乳糜胸均有好转,6例完全治愈。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左静脉角逆行胸导管入路行乳糜胸介入治疗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左胸和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差异。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4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左胸入路治疗方式,治疗组采用右胸入路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淋巴结转移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和切缘癌发生率分别是90.00%和0.00%,对照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和切缘癌发生率分别是75.00%和5.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右胸入路治疗方式对于胸中段食管癌患儿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操作简便,同时术后疗效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右胸三切口与左胸二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效果对比。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56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分为甲组(n=28),施以右胸三切口入路手术治疗;乙组(n=28),施以左胸二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将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淋巴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甲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均高于乙组(P<0.05);甲组淋巴清扫数目多于乙组(P<0.05);甲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结论右胸三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能彻底清扫淋巴结;但针对于高龄且体质肥胖者,左胸二切口入路因手术出血少,宜选。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术治疗胸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胸段食管癌的患者209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2016年7月-2017年7月,全部209例患者都采用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其手术时间为(176.24±27.32)min,清扫淋巴结(12.76±0.68)枚;且上、中、下三段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采用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术治疗胸段食管癌患者,其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对胸段食管癌的原发性病灶有效切除。
简介:摘要目的与常规开胸食管癌切除术对比,探讨经左胸小切口配合管状胃食管癌切除术临床价值。方法收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左胸小切口术组)36和对照组(常规手术组)32,将其分别采用经左胸小切口配合管状胃食管癌切除术和常规开胸食管癌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切口长度、开胸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心肺并发症、切缘残留情况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经左胸小切口配合管状胃对食管癌进行治疗,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达到了食管癌手术治疗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术治疗胸段食管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术治疗,评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20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78.6±28.5)min;术中清扫淋巴结为(11.6±0.5)枚;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术后复发转移率为14.2%;生存时间为(10.5±1.2)个月。结论胸段食管癌采用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术治疗,可彻底根治切除原发病灶,延长生存时间,且并发症和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经左胸单切口和经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治疗中段食管癌的手术疗效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8例中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左胸单切口组和右胸三切口组(经右胸-腹部-颈部),并对术后并发症、留置胸管时间、食管上切缘阳性、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左胸单切口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方面明显少于右胸三切口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两组患者在留置胸管时间和食管上切缘阳性率的对比上无显著差异。除此之外,左胸单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8%,明显低于右胸三切口组的27.8%,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胸单切口治疗中段食管癌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在淋巴结数目清扫范围上不如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手术。因此,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治疗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颈总动脉(LCCA)-左锁骨下动脉(LSA)转流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胸主动脉疾病患者83例,其中男76例、女7例,年龄27~82(55.3±12.0)岁。B型主动脉夹层71例,胸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溃疡5例,主动脉壁间血肿5例。83例患者行一期LCCA-LSA转流术+TEVAR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支架放置数量、术中行LSA弹簧圈栓塞情况;围手术期内观察患者死亡、脑梗死发生情况、再手术率及再手术原因;出院后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死亡率、脑梗死发生率,复查主动脉CTA观察转流血管通畅情况、弓部分支血管血供情况以及有无支架移位。结果83例患者均成功重建LSA。手术时间1.0~7.0(3.2±1.0)h。术中置入胸主动脉支架1个64例、2个17例、3个2例。4例患者出现LSA根部对比剂渗漏,予弹簧圈栓塞后渗漏消失。围手术期内无患者死亡。2例(2.4%,2/83)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其中1例LCCA部分遮盖、1例主动脉逆撕A型夹层,均予相应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1.2%,1/83)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脑梗死伴左侧肢体肌力一过性下降,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83例患者术后随访8~46个月,平均25.3个月。随访期间,5例(6.0%,5/83)患者死亡;3例(3.6%,3/83)患者出现脑梗死,保守治疗后好转;主动脉CTA显示,转流血管通畅,弓部分支血管血供良好,无支架移位。结论LCCA-LSA转流技术重建LSA,可以延长胸主动脉病变近端锚定区,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244例行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7例,女性47例,年龄(62.3±8.7)岁(范围:36~88岁)。经第5肋间长4~5 cm(可延长为8~10 cm)左胸前外侧切口进胸,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借助胸壁悬吊装置及心脏固定器,完成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靶血管远端吻合等操作。移植血管数量(2.6±0.7)支(范围:2~5支),其中131例患者移植2支,88例移植3支,24例移植4支,1例移植5支;序贯旁路移植105例,手术结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复合治疗35例,全动脉化旁路移植62例。术后7 d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CT评估旁路血管通畅率,随访记录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1年累积MACCE发生率。结果无患者中转开胸手术,术中未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式氧合。术后切口愈合不良2例,再次手术10例(术后出血6例,切口清创2例,旁路血管问题2例)。术后30 d内10例发生MACCE,包括死亡3例(2例为术后心肌缺血导致恶性心律失常,1例为胸腔穿刺后大出血导致休克),脑卒中3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术后早期复查造影旁路血管总体通畅率为96.1%,前降支旁路通畅率为98.6%。随访1~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失访率3.7%(9/244),1年累积MACCE发生率为5.6%(95%CI:4.2%~7.0%)。学习曲线分析显示,各阶段MACCE发生率相近,早期30例后手术时间缩短,旁路支数增加。结论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实现完全再血管化,近期及中远期效果良好,早期学习曲线不会增加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