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个结果
  • 简介:时间在匆匆中流去,很快,我从事检察工作已经是第11个年头了.我第一次独立承办案件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在我11年的办案生涯里,犯罪嫌疑人认罪,各种证据也吻合的案子,我不敢轻易确信;犯罪嫌疑人否认,只有一对一证据的案子,我也不会轻易放弃.我坚持八个字的办案原则:追寻真相、谨慎怀疑.

  • 标签:犯罪嫌疑人原形印记检察工作一对一办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静脉角逆行导管入路乳糜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16例乳糜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术,并尝试经静脉角逆行导管超选择性插管,成功插管的患者行逆行导管直接造影,显示导管破裂口位置后用微弹簧圈和组织胶栓塞。结果16例患者的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均获得成功,导管末端显示开放良好。所有患者均尝试行经静脉角逆行导管超选择性插管,插管成功10例,其中6例造影中显示明显对比剂外溢,用微弹簧圈结合组织胶栓塞导管。所有16例患者术后乳糜均有好转,6例完全治愈。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静脉角逆行导管入路行乳糜介入治疗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 标签:乳糜胸胸导管淋巴管造影逆行胸导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和右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差异。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4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入路治疗方式,治疗组采用右入路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淋巴结转移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和切缘癌发生率分别是90.00%和0.00%,对照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和切缘癌发生率分别是75.00%和5.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右入路治疗方式对于胸中段食管癌患儿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操作简便,同时术后疗效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比较左胸入路治疗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疗效差异
  • 简介:随着心血管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术中切口美观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逐渐推行微创小切口手术。现选择我院1999年2月-2003年6月4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行腋下小切口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与1999年2月前46例后外侧切口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动脉导管未闭微创手术小儿成人
  • 简介:1病例报告女.19岁。于2004-12查体摄胸片时发现左上肺阴影.无发热、盗汗、消瘦和乏力.无咳嗽、咳痰、咯血。无胸闷、气短等症状。患者无结核病接触史。查体:T36.5℃.呼吸平稳.发育正常.头颈部浅表淋巴未触及.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HR85次/min.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检查未发现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未见杵状指趾。诊断为肺结核。经HRZE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复查胸片提示。病灶无明显吸收。为进一步诊治,转往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 标签:骨软骨瘤/诊断结核肺/诊断误诊
  • 简介: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MIDCAB)主要是指经小切口、右小切口或胸骨旁小切口行右乳内动脉(IMA)到右冠状动脉主干或乳内动脉到左前降支(LAD)的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最经典的术式是从小切口游离乳内动脉,然后吻合到左前降支。它是由Benetti于1995年首次成

  • 标签: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胃膈肌缝合在预防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约至2012年10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中下段食管癌患者161例,按胃膈肌的缝合方法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86例,男59例,女27例;平均年龄54.87岁,改良组77例,男57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13岁。比较两组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结果传统组手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5例,发病率5.81%,改良组无发生胃排空障碍。结论经食管癌手术的患者在采用了改良膈肌缝合术后,减少了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病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改良胃膈肌缝合术食管癌胸胃排空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右三切口与二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效果对比。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56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分为甲组(n=28),施以右三切口入路手术治疗;乙组(n=28),施以左二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将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淋巴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甲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均高于乙组(P<0.05);甲组淋巴清扫数目多于乙组(P<0.05);甲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结论右三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能彻底清扫淋巴结;但针对于高龄且体质肥胖者,二切口入路因手术出血少,宜选。

  • 标签:右胸三切口左胸二切口胸中段食管鳞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或右联合腹腔镜对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的手术适应症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7年9月-2015年3月87例经或右联合腹腔镜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未发生术后吻合口瘘,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联合腹腔镜对食管胃接合部食管癌及下段食管癌具有食管癌病灶切除彻底;经右联合腹腔镜对胸中段食管癌病灶切除彻底,并可清除胸部、腹部淋巴结,因腹腔镜创伤小,利于术后患者恢复,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

  • 标签:食管中下段肿瘤腹腔镜食管切除术临床分析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1年前出现胸痛,未在意。4个半月前胸痛加重,于当地社区医院行肺CT检查示左侧壁肿物,侵犯邻近肋骨(图1)。后于上级医院行腋下肿物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间叶源性恶性肿瘤。因经济原因于当地社区医院行多西他赛75mg/m^2、吡柔吡星50mg/m^2化疗3周期,末次化疗时间为2013年12月1日。

  • 标签:胸壁滑膜肉瘤复发化疗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经入路食管癌切除术治疗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段食管癌的患者209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2016年7月-2017年7月,全部209例患者都采用经入路食管癌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其手术时间为(176.24±27.32)min,清扫淋巴结(12.76±0.68)枚;且上、中、下三段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采用经入路食管癌切除术治疗段食管癌患者,其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对段食管癌的原发性病灶有效切除。

  • 标签: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术胸段食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与常规开食管癌切除术对比,探讨经小切口配合管状胃食管癌切除术临床价值。方法收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小切口术组)36和对照组(常规手术组)32,将其分别采用经小切口配合管状胃食管癌切除术和常规开食管癌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切口长度、开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心肺并发症、切缘残留情况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经小切口配合管状胃对食管癌进行治疗,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达到了食管癌手术治疗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小切口管状胃食管癌临床疗效
  • 简介:胸中段食管癌手术方式不一,及颈部吻合术更符合食管中段癌手术原则:能够满足于原发肿瘤的彻底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安全及降低手术并发症.我们于1996年4月~1998年10月共手术治疗67例胸中段食管癌,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食管癌外科手术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入路食管癌切除术治疗段食管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入路食管癌切除术治疗,评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20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78.6±28.5)min;术中清扫淋巴结为(11.6±0.5)枚;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术后复发转移率为14.2%;生存时间为(10.5±1.2)个月。结论段食管癌采用经入路食管癌切除术治疗,可彻底根治切除原发病灶,延长生存时间,且并发症和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 标签:胸段食管癌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术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经单切口和经右-腹部-颈部三切口治疗中段食管癌的手术疗效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8例中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切口组和右三切口组(经右-腹部-颈部),并对术后并发症、留置胸管时间、食管上切缘阳性、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切口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方面明显少于右三切口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两组患者在留置胸管时间和食管上切缘阳性率的对比上无显著差异。除此之外,单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8%,明显低于右三切口组的27.8%,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单切口治疗中段食管癌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在淋巴结数目清扫范围上不如右-腹部-颈部三切口手术。因此,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治疗有效性。

  • 标签:经左胸单切口经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中段食管癌肺部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瘤累及锁骨下动脉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累及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瘤患者行深低温上半身停循环下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结果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5个月,情况良好。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采用深低温上半身停循环技术行有效的神经系统及腹部脏器保护,对累及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瘤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手术治疗措施。

  • 标签:血管外科手术胸主动脉瘤人工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总动脉(LCCA)-锁骨下动脉(LSA)转流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动脉疾病患者83例,其中男76例、女7例,年龄27~82(55.3±12.0)岁。B型主动脉夹层71例,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溃疡5例,主动脉壁间血肿5例。83例患者行一期LCCA-LSA转流术+TEVAR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支架放置数量、术中行LSA弹簧圈栓塞情况;围手术期内观察患者死亡、脑梗死发生情况、再手术率及再手术原因;出院后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死亡率、脑梗死发生率,复查主动脉CTA观察转流血管通畅情况、弓部分支血管血供情况以及有无支架移位。结果83例患者均成功重建LSA。手术时间1.0~7.0(3.2±1.0)h。术中置入主动脉支架1个64例、2个17例、3个2例。4例患者出现LSA根部对比剂渗漏,予弹簧圈栓塞后渗漏消失。围手术期内无患者死亡。2例(2.4%,2/83)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其中1例LCCA部分遮盖、1例主动脉逆撕A型夹层,均予相应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1.2%,1/83)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脑梗死伴左侧肢体肌力一过性下降,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83例患者术后随访8~46个月,平均25.3个月。随访期间,5例(6.0%,5/83)患者死亡;3例(3.6%,3/83)患者出现脑梗死,保守治疗后好转;主动脉CTA显示,转流血管通畅,弓部分支血管血供良好,无支架移位。结论LCCA-LSA转流技术重建LSA,可以延长主动脉病变近端锚定区,是治疗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 标签:主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经腔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血管移植术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244例行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7例,女性47例,年龄(62.3±8.7)岁(范围:36~88岁)。经第5肋间长4~5 cm(可延长为8~10 cm)胸前外侧切口进,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借助壁悬吊装置及心脏固定器,完成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靶血管远端吻合等操作。移植血管数量(2.6±0.7)支(范围:2~5支),其中131例患者移植2支,88例移植3支,24例移植4支,1例移植5支;序贯旁路移植105例,手术结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复合治疗35例,全动脉化旁路移植62例。术后7 d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CT评估旁路血管通畅率,随访记录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1年累积MACCE发生率。结果无患者中转开手术,术中未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式氧合。术后切口愈合不良2例,再次手术10例(术后出血6例,切口清创2例,旁路血管问题2例)。术后30 d内10例发生MACCE,包括死亡3例(2例为术后心肌缺血导致恶性心律失常,1例为胸腔穿刺后大出血导致休克),脑卒中3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术后早期复查造影旁路血管总体通畅率为96.1%,前降支旁路通畅率为98.6%。随访1~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失访率3.7%(9/244),1年累积MACCE发生率为5.6%(95%CI:4.2%~7.0%)。学习曲线分析显示,各阶段MACCE发生率相近,早期30例后手术时间缩短,旁路支数增加。结论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实现完全再血管化,近期及中远期效果良好,早期学习曲线不会增加手术风险。

  • 标签: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分流术外科手术,微创性治疗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