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个结果
  • 简介:本文使用语音格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擦音空间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有关参数进行归一化和相对化,提出了擦音的G值和D值,并对北京的5个清擦音重新进行了分析。通过擦音格局分析看到,北京的5个清擦音相互之间具有较为清晰稳定的位置关系,擦音[s]与[X]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摩擦性质,共同构成了擦音格局的极限范围。擦音格局分析能够清楚地展示擦音的声学特性与生理特性。

  • 标签:北京话擦音语音格局
  • 简介:近来影视荧屏上一股复古潮流汹汹涌动着,中国封建王朝古装戏尤其是表现大清王朝的,正如火如荼、长盛不衰。上自皇帝(《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下至平民(《大刀王五》);从清官(《宰相刘罗锅》、《铁嘴铜牙纪晓岚》)到贪官(《魂断紫禁城》);从《大宅门》演到《大清药王》,闹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总是围绕着北京城演绎着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

  • 标签:《康熙王朝》《宰相刘罗锅》《大宅门》古装戏《雍正王朝》影视
  • 简介:回眸2011年的中国话剧,虽然原创剧目的整体水准仍待提高,但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下,剧目的演出总量正持续增长。话剧不仅在京沪等一线城市频繁上演,而且活跃于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多个省区。总体看来,经典、保留剧目的演出依然占据主导优势,市场化的民营戏剧也显现良好发展趋势。本年度,戏剧节、演出季、邀请展演明显增多,国外剧团频频入境,争相亮相,

  • 标签:话剧演出综述北京原创剧目文化大发展中国话剧
  • 简介:对老北京人来说,普通话是“官话”,北京是乡音。对没到过北京的人来说,不少人觉得普通话就是北京,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不要说普通人会有误解,就是研究语言的学者,要把二者的关系说清楚,电要费不少气力。

  • 标签:北京话普通话研究语言北京人普通人乡音
  • 简介:本文在北京口语语料库的基础上,描写了北京情态副词"横是"及其变体形式"横"的来源和用法,并讨论了"横是"的语用功能及其在北京中的使用情况。

  • 标签:北京话“横是”“横”来源语用功能
  • 简介: <正> 0.1轻声音节的异变,除了元音弱化外,还有其他异变,如增音、减音、脱漏等。有时一个音节一变再变,变成了相差很大的另一音节。例如“促掐”见元曲《生金阁》。《桃花女》作“促恰”,《醒》七十作“促揢”。在明清文学作品里一般写成“促狭”《西》三十二作“捉狭”, 北京无此音,语音显然已经发生异变。

  • 标签:轻声音异变北京话文学作品音节北京口语
  • 简介:文章讨论北京的重音,认为北京虽然不是英文类stress-timed的语言,但也是一个重音语言;它是以音节节律为单位实现轻重且直接影响词法和句法的重音语言。文章从音节、音步、韵律词、动词短语,时态短语、句标短语等不同的语法层级,说明北京在各个层级上,都表现出重音的作用和特征。文章最后提出,分层级地研究北京的重音,不仅可以深入对北京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发展韵律学、韵律构词学和韵律句法学的理论,以便深入发掘我们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新现象。

  • 标签:北京话词重音核心重音对比/强调重音语调重音韵律句法
  • 简介:一、引言北京中的儿化韵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许多语言学家都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它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随着AlanPrince和PaulSmolensky的《优选论》(OptimalityTheory)的问世,一些语言学家利用该理论对不同语言...

  • 标签:制约条件儿化韵北京话优选论输出形式儿化音节
  • 简介:“文艺是时代的晴雨表”,1958年,是新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年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席卷全国,如火如荼。中国作协向全国的作家呼吁,“六亿人民的社会主义大跃进的高潮已到,人人兴奋,个个当先,随时随地出现奇迹。一天的奇迹就够写成许多部史诗、戏剧和小说的。作家、理论家、翻译家同志们,我们怎能不高兴、不狂喜,不想变成三头六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双管齐下,快马加鞭,及时报道、及时歌颂,鼓舞更大的干劲,叫前人所不敢梦想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个分钟,都实现在我们眼前。没写过诗的,试试看;诗能更快地反映当前现实。没写过歌词的,试试看;全国到处都迫切需要配合跃进的新歌,写评论的试试创作,创作的也试试评论。

  • 标签:“大跃进”戏剧人民公社运动第二个五年计划话剧北京
  • 简介:传统语法对动态义“V在”的语法性质存在分歧。有的学者尝试用主流生成语法理论对之加以解释,认为“在”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句法核心,在句法或韵律层次上和V结合为一个句法词或韵律词。但是这个论断无法解释北京中的一些相关现象。我们认为,北京/普通话中的“V在”应该是一个能产的词法模式,而不是句法推导的产物。

  • 标签:“V在”词法模式特异性阻断效应
  • 简介:北京词重音的有无及其分布的规律是汉语音系中长期以来争议最多、挑战性最强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双音组这一重音的最小单位入手,一方面探讨重音的表现及其与声调的关系,一方面探讨重音的辨别方法及其类型的界定。我们认为:声调语言的轻重音必然表现为调值实现的充分度,而这种充分度既可以通过语音设备来测量,又可以通过对比法用说活人的内在语感来鉴别,二者均不失为当代音系研究的手段。本文提供了作者自1996年以来共同探讨用对比方法测试北京人对北京带调双音节词语重音的内在语感所得到的初步认识,并对今后的词重音研究提出一些没想和建议。

  • 标签:重音声调轻声词带调双音组带调左重组最小差别对
  • 简介:北京北京文化学术研讨会2009年6月1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社科院、教育部语用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近30位学者参加会议。

  • 标签:学术研讨会北京文化北京话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自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北京旁称代词系统在句法、语义上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在三个时期的三部典型的北京文献《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就旁称代词系统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由18世纪中叶的“别人、人家、别人家、他人、旁人”阵容切换到了19世纪中叶的“人家、别人、他人、旁人”阵容,并最终切换到了20纪中叶的“别人、人家”阵容,期间的此消彼长、删汰整合昭然。就旁称代词个体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1.“别人”由18世纪的炙热到19世纪的没落,再到20世纪的重新走强;2.“人家”由18世纪的初露锋芒到19世纪的首度大大超越“别人”而一枝独秀,再到20世纪与“别人”的平分天下;3.“他人”这个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段内的旁称代词家族的宠儿由18世纪的颓势已现到19世纪的英雄末路,直至20世纪的难觅踪影;4.不温不火一路走来的“旁人”由18世纪的衰落到19世纪的走向没落,直至20世纪的淡出我们的视线;5.产生于元代的“别人家”由18世纪的衰弱到19世纪的没落,直至20世纪的只留存在部分方言中而在北京中彻底消亡。

  • 标签:北京话旁称代词句法语义演变
  • 简介:北京中原“不表义入声音节”构成的词语研究沈慧云一晋语①的入声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汉语方言入声的重要特征,这就是同一个入声音节可以分为表义的和不表义的两个部分。例如太原话“日”[z2]这个音节,在“日子”“日食”“日历”“日久天长”“日杂店”等词语...

  • 标签:北京话表义词汇意义《汉语大词典》单音形容词词语
  • 简介:拉林阿勒楚喀京旗方言岛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等满族乡镇。清代乾隆、道光年间,朝廷把北京闲散旗人回迁移驻至拉林阿勒楚喀地区,形成北京官话方言岛。在二三百年的时间里,北京官话处在黑龙江方言的包围中,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也保留了一些北京的特点。主要描写分析今天的岛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并把它与今天的黑龙江方言、北京进行比较。

  • 标签:拉林阿勒楚喀京旗方言岛北京话黑龙江方言
  • 简介:凉州方言属西北方言兰银官话河西片。凉州方言有27个声母,29个韵母,3个调类。凉州方言与中古音系、北京音系有对应关系。

  • 标签:凉州方言声韵调中古音北京话
  • 简介:根据中古开口二等牙喉音在近代韵书中的表现,梗摄字和其它韵摄相比演变速度比较慢,只有影、疑母字演变速度较快。结合入声字的文白异读和明清时期移民情况,文章认为中古梗摄开口二等牙喉音不读齐齿呼而仍读开口呼,是受到明代从南京(京师)迁到北京的移民的南京话(江淮官话)影响,江淮官话挟京师之音的政治强势作为北京人传习的新文读进驻北京音成为主流读音。

  • 标签:梗开二牙喉音北京话南京话
  • 简介:近年来,话剧的创作演出一直处于不景气的状态。可是,1996年的话剧舞台却显得异常地热闹、红火。仅就北京的话剧舞台而言,这一年上演的新剧目就有31台。其中新创剧目23台(包括两台小品演出)、翻译剧目8台(包括一台音乐剧)。此外,还

  • 标签:话剧舞台音乐剧话剧院新剧目表现形式观众
  • 简介:清初《音韵清浊鉴》是一部备受《四库提要》訾议的韵学著作,其所隐含的普通话音史价值未得到重视。该书声母和韵母部分不同符合契:声母部分采用传统三十六字母,保留全浊音;韵母部分则借鉴《中原音韵》的韵部系统,保留闭口韵部。其实声母所保留的全浊音仅在于明音变,而非时音;韵母所保留的三个闭口韵只因尊奉《中原音韵》使然,亦非时音。文章采用透视分离法的研究思路,将《音韵清浊鉴》复杂声韵系统中与反映时音无关的信息剥离出去,得出十八世纪初北京一带的实际声韵状况(声母22个,韵母37个)。

  • 标签:《音韵清浊鉴》透视分离法十八世纪初北京话声韵系统
  • 简介:自1750年前后到1950年前后的这200年中,北京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呈现出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这三部代表性文献中得到充分的反映:《红楼梦》的第一人称代词系统有“我”、“我们”、“我等”、“咱”、“咱们”、“俺”、“俺们”、“奴”、“人家”、“侬”、“吾”、“余”、“予”、“朕”等14个成员,《儿女英雄传》的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则有“我”、“我们”、“我等”、“咱”、“咱们”、“俺”、“俺们”、“人家”、“侬”、“我侬”、“某”、“吾”、“吾们”、“朕”、“身”、“敝”、“仆”、“余”、“予”等19个成员,而《正红旗下》的第一人称代词系统中却只有“我”、“我们”、“咱们”等3个成员.除了“吾”、“朕”、“身”、“敝”、“仆”、“余”、“予”等是对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沿用之外,其他则反映了近代汉语新产生的第一人称代词的此消彼长.当然,较之这种系统的演变更为细腻深刻因而也更需要关注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系统中的一些重要个体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发展演变.

  • 标签:近代汉语北京话第一人称代词句法、语义和语用历时嬗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