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锻炼对产妇产后盆底器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产妇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接受常规产后康复干预,观察组(n=30)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盆底肌力变化、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产妇的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可有效提高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对于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分析早期盆底康复训练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 。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 2017 年 9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阴道分娩 PFD 患者 80 例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40 例。对照组在产后6 个月、观察组在产后第 42 天 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比较两 组产妇的 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盆底肌电位和阴道收缩压 。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盆底肌电位及阴道收缩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 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电位及阴道收缩压升高更加显著( P< 0.05 )。 结论 对阴道分娩产妇在产后第 42 天行盆底康复训练取得 的临床效果最为显著, 可以有效的改善产妇的盆底肌电位和阴道收缩压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于福建省某三级医院妇产科的产妇120例,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和干预组(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评估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及自我效能得分,并进行比较。 结果:干预前,两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及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产妇的自我效能评分均提高,但干预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采用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改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情况,提高产妇的自我效能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后瑜伽联合盆底肌训练在盆底功能康复中的运用效果,帮助产后妇女加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改善盆底肌的弹性和灵活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期间该院分娩的5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观察组产妇接受产后瑜伽联合盆底肌训练方法, 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盆底肌训练,对比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的盆底功能,排尿功能及情绪变化。结果:两组产妇干预后的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盆底功能障碍问卷-7(PFIQ-7),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PFDI-20)评分均较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排尿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日排尿次数,参与尿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产后瑜伽联合盆底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产妇的盆底功能,缓解排尿异常症状,有利于康复的依从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产后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肌层的肌电压、阴道及子宫的疲劳度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肌层的肌电压、阴道及子宫的疲劳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肌电压,减轻子宫及阴道肌肉的疲劳度,提高患者的盆底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产后女性展开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于盆底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于我院产后女性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I类肌纤维肌力(3.84±0.19)级,II类肌纤维肌力(3.67±0.32)级,显著优于对照组[I类肌纤维肌力(2.95±0.21)级,II类肌纤维肌力(2.90±0.26)级]。观察组尿失禁1例(2.70%),便秘1例(2.70%),未见脏器脱垂、尿潴留,合计2例(5.41%),较对照组[尿失禁2例(5.41%),便秘2例(5.41%),脏器脱垂2例(5.41%),尿潴留2例(5.41%),合计8例(21.62%)]显著减少。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早期开始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更有利于推动盆底肌肌力的恢复,对于预防并发症也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产后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以盆底恢复效果为评价指标,探讨盆底康复治疗技术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临床康复的干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120例患者,采取Kegel盆底康复锻炼法、膈肌锻炼法、阴道哑铃或锤体训练、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疗法等措施对产后伴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女性进行综合治疗及个性化治疗,通过测定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及问卷调查等,评价临床干预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进行随访,患者的盆底肌收缩力、性生活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比较尿失禁、阴道壁膨出等,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康复综合治疗技术能有效改善和修复盆底组织结构与功能,提高产后妇女盆底肌肌力,是一项有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干预措施,配合个体化治疗方案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接诊治疗的160例产后42d~56d的产妇,将160例患者通过抽签法平均分为80例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与8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会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盆底功能康复情况及粪尿失禁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盆底肌肉5级恢复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2.50%,压力性粪失禁发生率1.25%,实验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15.00%,压力性粪失禁发生率18.75%,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情况,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使用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干预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纤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医院治疗的86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护理,两组均干预8周,评估两组肌纤维变化、尿失禁改善率、子宫脱垂消失率、盆底肌力恢复至Ⅲ级及以上占比及漏尿和性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8周后,观察组快肌评估阶段、10s慢肌阶段及60s慢肌阶段的盆底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失禁改善率、子宫脱垂消失率及盆底肌力恢复至Ⅲ级及以上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及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可促进自然分娩初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提升产妇盆底肌力,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改善产妇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产妇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挂号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自行提肛运动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盆底康复训练,经3个月康复训练后对比两组患者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训练方式后,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总满意度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0.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结论对产妇实施盆底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肉恢复情况,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是产妇患者的一种值得推广的康复训练方式。
简介:摘要:对产后妇女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后盆底肌功能改善效果分析。将我院妇保科 2017年 4月 -2018年 4月的 116例产妇作为本次重点分析对象,根据产后时间将 116例产妇分为产妇 E组与产妇 F组各 58例。对两组产妇同时实施产后康复训练,产妇 E组就采用临床常用的训练方法进行康复训练,产妇 F组实施盆底康复训练。经过 15天的训练后将两组产妇的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两组产妇经过不同的康复训练措施后盆底肌功能都有所改变,但是产妇 F组在经过盆底康复训练后肌纤维收缩持续时间与持续收缩压都有了很好的改善与康复。由此可知,对产妇实施盆底康复训练改善了产后盆底肌功能,降低了其它并发症的发病率,盆底康复训练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