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利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报道的关于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其中具有区域性代表(以北京市、甘肃省、河南省、山西省和山东省代表北方地区,以广东省、广西省、四川省、贵州省和江西省代表南方地区)的文献。然后人工提取各文献中的相关数据,包括研究对象样本量、性别、年龄、骨质疏松患病人数等。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从中收集到研究对象38 941例,其中骨质疏松患者8 334例(21.4%)。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骨质疏松患病情况呈现出一致的流行病学特征: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随增龄逐渐增高;除20~29岁外的其他各年龄段,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均明显高于男性(P<0.05或0.01);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普遍较高(其中南方地区80~89岁女性患病率更是高达73.46%),老年男性、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老年人(北方地区:χ2=960.180、1 315.400,均P<0.01;南方地区:χ2=773.290、1 482.720,均P<0.01)。与南方地区比较,北方地区男性、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均明显更高(非老年人:χ2=39.740、44.660,P<0.01;老年人:χ2=34.540、16.140)。与南方地区对应年龄段比较,北方地区40~49岁、50~59岁及60~69岁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更高(男性:χ2=29.300、8.000、3.900,P<0.05或0.01;女性:χ2=15.580、50.590、5.860,P<0.05或0.01),但70~79、80~89岁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更低(男性:χ2=21.570、90.240,P<0.01;女性:χ2=4.430、97.200,P<0.05或0.01)。结论南方地区总体发病率高于北方,两个地区均为70~80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并且各个年龄段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南北两地区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且两地区50岁年龄段人口骨质疏松患病率较前明显升高,临床上应在此时间段予以干预,预防骨质丢失及骨质疏松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评价我国南方地区2018-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并进行强度比较,为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CDC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收集我国南方地区2012年3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5岁儿童手足口病周发病率,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EM)计算2018-2019年南方地区各省市强度阈值,评价手足口病流行强度。结果南方地区2018-2019年第1个流行季中,≤5岁儿童周报告发病率处于极高流行水平的6个省份分别为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为低流行水平;第2个流行季中,有6个省份达到极高流行水平,分别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其余各省份也均达到中或高流行水平;多数省份第1个流行季各阈值高于第2个流行季相应阈值,但重庆和四川等省份不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除海南、重庆和云南外,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70%。结论对于1个流行季内呈现双峰流行特征的南方地区,可使用MEM模型,通过拆分流行季的方法分别确定不同流行季流行强度阈值。MEM模型建立的流行强度阈值综合了历史数据,识别出的极高流行水平的省份代表此省份较历史发病水平有异常的增高,更需要各地的关注以及及时实施防控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认知我国COVID-19疫情发展规律,分全国、湖北省、中国其他地区(以下简称"湖北域外地区")三类疫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方法使用传染病动力学中的分块房室模型对现有数据进行拟合并估计参数,用定参后的模型对未来疫情发展进行模拟。结果湖北省与湖北域外地区模型拟合参数及在不同人群中的转移模式具有一定地理差异性,湖北域外地区显示出更好的态势。预测湖北省和湖北域外地区现有确诊病例降至0人的时间分别为2020年5月和2020年4月。结论预测疫情可于2020年5月下旬结束,充足的医疗资源投入和对疑似人群进行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排查,对控制疫情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在广东地区胃癌风险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广东地区进行早期胃癌筛查的居民,采用量化的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进行胃癌初筛,根据初筛结果将患者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各组精查胃镜下早期胃癌、癌前疾病、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完成精查胃镜检查共545例,其中高危组32例,中危组184例,低危组329例。精查胃镜结果显示,早期胃癌检出率方面,高危组(12.5%)>中危组(1.1%)>低危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5,P<0.01);癌前疾病检出率方面,高危组(60.9%)>中危组(52.4%)>低危组(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0,P<0.01);癌前病变检出率分别为17.9%、8.8%及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8,P=0.28)。内镜病变检出阳性率组间比较,高危组(71.9%)>中危组(57.1%)>低危组(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4,P<0.01)。结论"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在广东地区胃癌风险人群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疾病筛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10个地区非吸烟人群被动吸烟行为特征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方法分析10个地区317 486名30~79岁非吸烟者在基线调查时的被动吸烟行为信息,描述其被动吸烟行为特征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结果按照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进行标化,我国成年人被动吸烟率为56.7%,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为66.5%,其中农村高于城市。周被动吸烟频率、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日均被动吸烟时长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城市地区的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随周被动吸烟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女性中湖南省的周被动吸烟频率较高,但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较低,日均被动吸烟时长最低,河南省却与之相反;与吸烟者共同居住者的被动吸烟率是从未共同居住者的2.27倍(95%CI:2.24~2.29),且在女性中关联更强(OR=2.61,95%CI:2.58~2.64),而在男性中二者无关(OR=1.01,95%CI:0.95~1.06)。女性除日均被动吸烟时长小于男性外,其余指标均大于男性;且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者的多数被动吸烟指标较高;家庭年收入较低者的被动吸烟率和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较低,但日均被动吸烟时长较高;女性在婚者的被动吸烟率、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较高,男性与之相反。结论CKB项目10个地区非吸烟人群的被动吸烟率、周被动吸烟频率、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和日均被动吸烟时长以及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共同居住年限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
简介:摘要: 绿化设计模块是建立基于植物配置的基本理论、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和布局工作是基于元素植物景观类型的特点,并遵循植物配置的原则设计和技术设计创造的理论。设计通过不同的功能区作为分类依据,绿化模块化表现在不同的功能区域,需要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来打造植被景观,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要求和空间氛围,选择开敞式、半开敞式和密闭式的空间类型,并综合考虑景观的主题要求、场地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诸如对植、复式种植、花径种植等不同的种植类型。植物配置模块化为追求多样性,不能将配置模式固定,而以提出设计导则和注意事项为主,以指标控制为辅。将项目绿化过程的模块化执行过程进行总结,进行全过程的绿化模块化执行,确定景观主题,整体控制成本,进行绿化设计组团设计,通过施工管理过程流程化和施工工艺及验收模块化对项目整体进行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内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诊治及预后情况。设计前瞻性观察性多中心研究场所中国西南部8家PICUs,拥有19(13~24)张床位和1 322(1 066~1 452)年入院人数。对象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共10 598例患者(29 d~18岁)连续入院。筛查和评估所有患者是否符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其中10 353例患者因数据不完整或不符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共识标准而被排除;纳入245例数据完整患者。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最终纳入245例诊断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者,纳入率2.3%,其中男性占64.0%,<5岁占80.8%,农村患者占60.8%,呼吸系统是观察到功能不全的最常见器官(76.7%),也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37.6%)。主要治疗方法为抗生素(99.0%),免疫球蛋白(88.3%),机械通气(78.4%),血管活性药物输注(59.6%)和皮质类固醇(46.1%)。188例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中,173例(92%)需要机械通气,39例(20.7%)符合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7例(7/39,17.9%)。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23.5(35.25~226.00)h和2(1~5)d。86%患者在脓毒症被识别时已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1%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住院病死率为18.8%。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治疗和预后。病死率仍然很高。因此改善临床诊治和实施大规模临床试验以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