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产后乳房胀痛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从而选择最佳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产妇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的护理方法对产妇的乳房进行护理,观察组则给予产妇精心、全面的护理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产妇乳房胀痛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统计分析,观察组产妇乳房胀痛Ⅰ度、Ⅱ度、Ⅲ度、Ⅳ度的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精心、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妇产后乳房胀痛的发生,并且能够将已发生的胀痛逐渐控制并好转,有利于产妇的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大胆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新生儿鹅口疮不同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40例鹅口疮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患儿。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AD滴剂加制霉菌素片10-20U口腔护理每天3次。实验组在采取0.9%生理盐水涂擦口腔白膜后常规AD滴剂加制霉菌素片10-20U口腔护理每天3次。对两组新生儿口腔状况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鹅口疮治愈天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的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6年4月——2017年四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中抽取8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护脐帖包扎法进行护理,实验组则采用不用护脐帖包扎法。对两组新生儿的自然脐带脱落率和脐部并发症发生频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新生儿患者中,实验组新生儿出现感染的概率为5.00%,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为25.00%,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新生儿患者中,实验组新生儿出现感染的概率为5.00%,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为25.00%,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用护脐帖包扎的护理方法,对应的新生而护理效果更显著,能够有效缩短脐带自然脱落的时间,提高自然脱落率,同时降低新生儿出现感染的频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产妇不同会阴切口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妇产科自然分娩且会阴侧切的8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电磁波治疗仪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均在Ⅰ期愈合,无切口裂开情况;对照组产妇Ⅰ期愈合的人数有30例,9例患者在Ⅱ期愈合,1例患者出现切口裂开的现象。干预组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采取会阴侧切术的初产妇采取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极大地提高了术后切口愈合率,帮助产妇早日康复,护理干预在会阴侧切术中的应用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静脉采血方法致溶血成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150例静脉采血患者选入研究,平均分配,分别以真空采血、采血针连接静脉留置针方式采血、注射器采血,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各分配患者50例,比对其溶血情况并分析其成因。结果:溶血发生率,注射器采血后溶血率较高,采血针连接静脉针方式、真空采血溶血率依次减少(P<0.05)。结论:静脉采血致溶血情况的发生会对生化检测所得结果造成影响,不同静脉采血方法所致溶血发生几率不同,以注射器采血后溶血率较高,因此行采血后,需以有效方式进行干预,继而减少静脉采血溶血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口腔护理用于不同年龄儿童中的价值。方法:根据年纪分组2022年1月-2023年5月本科接诊口腔检查儿童(n=90)。甲组30人(2-4岁)行固定法护理,乙组30人(5-7岁)行四手护理配合,丙组30人(8-10岁)行巡回口腔护理。对比护理配合度等指标。结果:关于护理配合度:甲组数据比乙组和丙组低(P<0.05),且乙组数据也比甲组低(P<0.05)。关于家属满意度:甲组数据和乙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甲组数据比丙组低(P<0.05),乙组数据比丙组低(P<0.05)。结论:根据患儿年纪,采取不同的口腔护理法对其进行干预,可显著提升其护理配合度,同时也能改善家属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衰弱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方法护理的效果。方法90例神经衰弱患者,按照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综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神经衰弱患者的焦虑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