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生长迟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9年4月至5月在全国8个IBD医疗中心患者微信群内招募并筛选确诊年龄小于18岁的IBD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临床及生长相关的资料,计算两个时间点(诊断时和调查时)生长迟缓的发生率。根据调查时是否存在生长迟缓,将患者分为生长迟缓组和无生长迟缓组,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97例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8例,克罗恩病(CD)89例。UC患者均无生长迟缓。89例CD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41例;年龄15.5(1.0,21.0)岁。调查时生长迟缓患者共14例(15.7%),设为生长迟缓组,无生长迟缓者75例,设为无生长迟缓组;诊断时生长迟缓发生率为19.0%(16/84)。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生长迟缓患者比较,生长迟缓患者诊断年龄更低[5.0(1.0,13.8)岁比14.0(12.0,16.0)岁,P = 0.003],疾病活动度更重(P = 0.006),急性消化道穿孔比例更高[28.6%(4/14)比2.7%(2/75),P = 0.005)],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比例更高[64.3%(9/14)比33.3%(25/75),P = 0.029)],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更长[1.5(0,6.5)个月比0(0,3.0)个月,P = 0.040],而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比例更低[42.9%(6/14)比80.0%(60/75),P = 0.010],生物制剂使用时间更短[0(0,6.3)个月比7.0(1.0,12.0)个月,P = 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诊断年龄为CD患者生长迟缓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6.909,95%CI:1.250 ~ 38.195,P = 0.027)。结论诊断年龄低的儿童起病IBD患者较易发生生长迟缓,临床应予以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快速康复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7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5)和研究组(n=35),常规组采用基础护理,研究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心理健康评分为(94.56±2.16)、生理健康评分为(93.65±2.27)、社会功能评分为(94.84±1.69)、角色功能评分为(93.28±1.35),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5.10±2.01)d、住院时间为(9.36±2.20)d,均要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骨折术后给予患者快速康复护理具有确切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获方法,习得能力,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方法、学力支撑。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少年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应对方式,探讨应对方式与生存质量的关联。方法纳入2018年8月参加浙江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举办的"青少年炎症性肠病夏令营"的25例青少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由患者自评疾病活动度和严重程度。采用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量表(CODI)对患儿的应对方式进行评估;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 4.0)评估生存质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应对方式与生存质量的关系。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患儿的应对方式,比较不同应对模式的特征及其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结果青少年患者年龄为(17.2 ± 3.1)岁,女性占56%(14/25)。主观自评的疾病严重程度为中度者占44%(11/25),轻度者占56%(14/25);主观自评处于疾病活动期占24%(6/25)。单因素分析发现总生存质量与负性情绪反应呈负相关,与接受和总体应对情况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总体应对情况越好者生存质量越好。聚类分析将患者的应对方式分为两类,模式A(适应性应对)患者的应对方式主要为接受;模式B(非适应性应对)为逃避、自我安慰和负性情绪反应。模式A与总生存质量呈正相关(β=13.636,95%CI:3.090~24.182,P=0.014),而模式B与总生存质量呈负相关(β=-13.636,95%CI:-24.182~-3.090,P=0.014)。结论青少年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适应性应对与良好生存质量相关,而帮助患儿更多采取适应性应对策略可能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乌司奴单克隆抗体(UST)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CD)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1日至9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及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采用UST治疗的难治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第0、8、16/20周分别使用推荐剂量UST。采用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患者临床应答和缓解情况。采用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评估内镜应答和缓解情况。采用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量表(IBDQ)评估生活质量。统计分析UST治疗后第8周和(或)第16/20周的临床、内镜应答情况和IBDQ评分,并比较分析第0、8、16/20周的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8例CD患者,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30.5(26.0,38.0)岁;病程6.5(1.9,10.0)年。蒙特利尔分型中,诊断年龄17 ~ 40岁15例(83.3%),回结肠型13例(72.2%),非狭窄非穿透型14例(77.8%)。10例(55.6%)患者合并肛周疾病,6例(33.3%)患者曾经接受手术治疗。曾使用糖皮质激素11例(61.1%)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13例(72.2%),使用生物制剂16例(88.9%)。使用UST第8周时,72.2%(13/18)患者达到临床缓解,77.8%(14/18)患者具有临床应答;第16/20周时,88.9%(16/18)患者达到临床缓解,94.4%(17/18)患者具有临床应答;第16/20周内镜缓解率为28.6%(4/14),内镜应答率为78.6%(11/14)。第8周、第16/20周时患者的BMI[(21.0 ± 0.5)kg/m2和(21.7 ± 0.4)kg/m2比(19.9 ± 0.6)kg/m2,均P<0.05]、白蛋白[(41.7 ± 3.7)g/L和(41.7 ± 3.7)g/L比(39.6 ± 4.6)g/L,均P<0.05]、血红蛋白[(134.9 ± 12.0)g/L和(135.9 ± 12.3)g/L比(126.7 ± 15.8)g/L,均P<0.05]均较第0周显著增加,第8周、第16/20周CRP较第0周显著下降[10.2(5.1,17.5)mg/L和7.6(3.2,14.7)mg/L比15.5(12.3,31.4)mg/L,均P<0.05]。第16/20周时患者的ESR和IBDQ评分较第0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ST短期内可有效改善难治性C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内镜下表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LCA)在直肠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治疗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近远期泌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行Dixon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中是否保留LCA分为保留LCA的观察组(48例)和未保留LCA的对照组(42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回肠造口和游离脾区患者比例;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拔除尿管时间、恢复尿意时间;随访1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泌尿功能和3年的泌尿功能及生存、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的泌尿功能1级患者的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χ2=4.116,P=0.042),且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拔除导尿管时间、恢复尿意时间及吻合口瘘和排粪失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Dixon术中保留LCA可以达到和不保留LCA相当的疗效,虽延长了手术时间,但能缩短术后首次排气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改善术后近期内的泌尿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PDCA模式在优化PTCA术后护理质量中的效果。方法100例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8例接受了PTCA术。观察组组PDCA模式进行术后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焦虑情绪缓解情况,术后护理满意度,及术后住院天数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DCA模式用于PTCA患者术后护理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并且提高了患者对术后护理的满意度,缩短的术后住院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