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140例胆囊结石或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相关病史、影像学资料、部分血清学指标。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石最大直径(≥10 mm)(χ2=7.896,P=0.019),乳头旁憩室(有)(χ2=10.849,P=0.013),胆囊结石数量(多发)(χ2=9.760,P=0.080),年龄(t=2.767,P=0.006),胆总管直径(t=8.068,P=0.000),总胆红素(t=2.372,P=0.019),碱性磷酸酶(t=2.448,P=0.016)等与合并胆总管结石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胆囊结石最大直径≥10 mm、胆总管扩张、乳头旁憩室形成、胆囊多发结石是合并胆总管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有无糖尿病病史、有无高血压病病史、结石形状、体质量指数、胆囊最大直径、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等与合并胆总管结石形成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泡型包虫病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1例肝泡型包虫病脑转移患者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19~49岁,平均34岁。11例患者中7例采用手术联合药物治疗,4例仅为药物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方法及随访疗效。结果2例仅行肝部手术患者,术后规律口服抗包虫药物,随访期间病情稳定。3例仅行脑部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3年,随访期间1例出现肺炎并肺不张,1例出现腹水、黄疸、体力下降,另1例病情稳定,生活能自理。2例联合行肝部分切除术和脑包虫切除术患者,其中1例多次行脑包虫切除术,至今随访5年,生活不能自理,在家休养。另1例,随访3年病情稳定,健在并能自理。4例单纯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其中1例随访3年病情平稳,1例出现腹水,1例出现体重减轻、体力下降、肢体水肿,另1例出现胸腔积液、盆腔积液、肺炎等,均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生命体征平稳,健在。结论肝泡型包虫病脑转移的治疗仍然以手术为主,术后予以抗包虫药物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差。原则上先行神经外科手术,再行肝、肺、脾等器官包虫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阻断肝动脉血流在肝囊型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7岁。所有患者均行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依据术中血流阻断不同分为:A组(n=42),选择性阻断肝动脉;B组(n=38),阻断第一肝门血流。比较两组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以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总胆红素。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215.7±29.6)ml、术后通气时间(2.3±0.1)d、住院天数(11.6±1.0)d,少于B组(254.8±20.6)ml、(3.2±0.2)d、(12.7±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9.5%),B组发生并发症5例(1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3天ALT、AST、白蛋白和总胆红素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第5天ALT(62.8±5.2)U/L、AST(32.7±2.6)U/L、白蛋白(39.1±0.3)g/L、总胆红素(12.1±0.5)μmol/L,均优于B组(121.9±5.6)U/L、(53.9±8.0)U/L、(32.2±0.6)g/L、(19.3±0.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囊型包虫病外囊完整剥离术中选择性阻断肝动脉,在控制术中出血以及术后肝功能恢复等方面优于传统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