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无人驾驶车辆的动态路径智能规划及协同优化。通过提高车辆自主感知和处理路况信息的能力,避免事故发生;实现车辆行驶路线的动态规划,根据实时交通情况进行调整;采用协同优化算法,提高车队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加强车辆对周围环境的智能认知和响应能力,提高行驶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本文从车辆感知和决策、动态路径规划、协同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应的算法和系统。通过仿真测试以及在实验室内和真实道路上的实际测试,验证和评估该系统的性能和可行性。该研究为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体验,对于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和普及化,促进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强调其在培养学生创意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性。通过研究不同教育方法和策略,以及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本文提出了有效的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以推动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揭示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探索未知领域,跨越传统边界,并为未来社会的挑战提供独特的视角。这个领域的创新思维培养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使命,将在未来的文化和艺术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甲钴胺治疗中责任制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氯吡格雷联合甲钴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责任制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小板凝聚率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结果研究组生命质量、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梗死面积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s-CRP、Lp-PLA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氯吡格雷联合甲钴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责任制护理,护理效果理想,可降低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有利于病情恢复,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患者满意度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血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的阳性报警时间(TTP)对血流感染与污染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本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10 720份住院患儿血培养中结果报告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阳性的病人资料。根据相应的判断标准,分为CoNS感染组(154例)、CoNS污染组(113例),收集同时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阳性对照(SA组,37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TP对不同组别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267株CoNS中以人型葡萄球菌(50.94%)、表皮葡萄球菌(34.46%)、溶血葡萄球菌(5.61%)为常见,感染组与污染组的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感染组各实验室指标均高于污染组,而TTP均值[19.5(17.4,22.4)]显著低于污染组TTP[30.1(23.1,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A组TTP[17.1(12.4,25.2)]、其它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CoNS感染组与污染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95%CI(0.786~0.885)],P<0.01。当TTP最佳cut-off值为22.4 h时,区别CoNS感染与污染的灵敏度为0.796,特异性为0.734。结论儿童血培养以阳性报警时间22.4 h为临界值,可有效的鉴别儿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流感染与污染。
简介: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成为了各项教育学科中的首要任务。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并提出相应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方式 引言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也具有生活化的性质。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将知识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向逻辑性的过程,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一、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中。而教师作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引导者,其教学方式的使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教学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枯燥的课堂内容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样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过于依赖数学教师,不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够使其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思维局限,不断探究问题的解决方式。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学习水平,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有效教学方式 1.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当下流行的教学方式。因其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生活化的特点在教育事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数学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情境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勇于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泡沫圆椎体和圆柱体,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宽、高等数据,进而通过实践学习二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切割或是计算体积差等解题方式求得圆锥与圆柱的面积。如此以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还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深入探究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了正确的解题思路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于不合理的问题和想法教师也不要急于批评,而是要正确引导,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想法。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相关知识时,首先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小红同学身高是一米三,那么用数字应该怎样表达呢?”随着问题的提出,有的同学说是 13,有的同学说 1.3,还有的同学说是 130。这时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同学们说的都正确。”这时学生心中会产生疑问,随即也会提出问题“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答案?”“老师提出的问题里没有给出单位!”如此以来,学生能够掌握厘米、分米、米的单位知识,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发展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课堂教学效率。再比如,在学习“角的分类”相关知识时,学生提出问题“大于 180度小于 360度的是什么角呢?”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教材知识内容,讨论问题的解决方式,不仅能够增加课堂趣味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3.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题材,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应用题”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数学问题:星期天组织学生去春游,每个大巴车准乘学生 27人,一共有 130名学生,租 5个大巴车够用吗?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问题结论。各小組讨论之后,有的小组表示够用,他们的解题思路为 27×5=135, 135>130所以够用。还有的小组得出这样的结论: 130÷5=26, 26<27,所以够用。如此以来,将数学问题还原到现实生活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4] 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落实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成为数学教师不断思考实践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琴,王永松,王新民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 [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4: 92-96. [2]张少华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 [J].学周刊, 2016, 01: 96-97. [3]蒋文和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 10: 6. [4]格桑平措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J].新课程(上), 2014, 12: 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