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毛燮均教授1935年撰写了关于中国牙医教育的报告,从1948至1950年先后发表3篇包含“发展牙科为口腔医学”教育思想的文章,并在1950年7月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主任时提出将牙医学系更名为口腔医学系,呈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教育部成功备案。次年中华医学会成立口腔科学会,之后全国医疗系统牙科陆续改为口腔科、牙医学系改为口腔医学系。牙医学更名为口腔医学,在牙医学教育中融入了医学内容,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一口腔医学教育思想形成过程有待研究。本文基于毛燮均教授工作和留学经历,通过对档案、个人书信以及文献史料信息的挖掘,勾勒出毛燮均口腔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经历了在牙医学教育中融入生物学到融入医学,最终发展为口腔医学的过程,这一历史脉络的呈现有助于丰富我国口腔医学历史研究,便于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口腔医学的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借鉴美国牙医师科学家培养资助体系发展情况为我国口腔医师科学家培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分析美国牙医师科学家的发展情况、培养资助体系、评估体系,并与我国口腔医师科学家培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美国牙医师科学家培养起步早,资助体系覆盖牙医学生学习和职业选择全过程;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和困难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我国口腔医师科学家培养起步较晚,方式多样但参差不齐,可以通过加强口腔医师科学家培养资助体系建设、鼓励专业学会与高校合作、设立专门岗位基金以及平衡教学体系中临床与科研的权重等途径加强此类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结论美国牙医师科学家培养资助体系对我国口腔医师科学家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助的口腔医学基础研究项目进行分析,为口腔医学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2019年NSFC资助口腔医学的项目信息,包括题目、年度、项目类型、学科代码、资助机构和关键词等,并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近10年NSFC共资助口腔医学领域项目2 821项,经费122 944万元,呈逐年增长态势;资助覆盖116个分支学科,口腔肿瘤及牙周病为重点资助领域,资助机构和地区相对集中,研究内容以干细胞和信号通路为核心开展,多领域逐渐交叉融合。结论NSFC持续资助促进了口腔医学的发展,研究方向上日益丰富相互融合,同时建议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政策,均衡资助不同分支学科,欠发达地区加强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口腔医学整体研究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外周血CC趋化因子受体7(CCR7)表达与左室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完成治疗的47例AMI患者为对照组,另收集同期55例完成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为心源性休克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CCR7的mRNA表达量及心肌做功指数(Tei)。参照左室功能相关评估标准评估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左室功能并分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CCR7 mRNA表达量等指标。分析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左室功能与CCR7的关系。结果心源性休克组CCR7 mRNA表达量、Tei指数为2.69±0.32、0.47±0.32,高于对照组的1.47±0.14、0.35±0.08(P<0.05)。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检验结果显示,CCR7 mRNA过表达、白细胞介素-6(IL-6)过表达可能是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左室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OR>1,P<0.05),其中CCR7 mRNA过表达带来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多伴不同程度的左室功能下降,且患者左室功能下降可能与外周血CCR7 mRNA表达量有关,未来可考虑检测外周血CCR7 mRNA表达量以评估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左室功能下降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微小RNA-155(miR-155)、微小RNA-146b(miR-146b)表达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成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根据有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入院当天血清miR-155、miR-146b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76例成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28例(36.84%)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年龄、家庭条件、家庭月收入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血清miR-155、miR-146b表达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血清miR-155、miR-146b均是成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发现,血清miR-155、miR-146b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85,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成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风险高,这种恶性心律失常高风险可能与患者血清miR-155、miR-146b异常过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促炎因子、抑炎因子的表达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以指导后续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评估与治疗方案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完成治疗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据此分为心肌损伤组和单纯脓毒症组,对比两组外周血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分析外周血促炎因子、抑炎因子对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与预测价值。结果80例脓毒症患者中,31例发生心肌损伤,心肌损伤发生率为38.75%。心肌损伤组外周血促炎因子IL-6、TNF-α水平高于单纯脓毒症组,外周血抑炎因子IL-4、IL-10水平低于单纯脓毒症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促炎因子IL-6、TNF-α过表达及抑炎因子IL-4、IL-10低表达是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外周血促炎因子IL-6、TNF-α与抑炎因子IL-4、IL-10单项检测用于脓毒症患者发生心肌损伤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0.820、0.844、0.922,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脓毒症患者有较高的心肌损伤风险,患者促炎因子IL-6、TNF-α过表达及抑炎因子IL-4、IL-10低表达可能是增加心肌损伤风险的危险因子,早期检测外周血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可指导脓毒症患者早期心肌损伤风险的预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校附属医院科研秘书在管理层级中的定位,并对其队伍建设提出建议。方法通过探讨高校附属医院的特点及特殊性,分析高校附属医院科研秘书的管理层级定位。基于附属医院普遍以医生或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担任科研秘书的事实,探讨其职责范围,并对其队伍建设展进行讨论。结果高校附属医院应在院科研管理部门和研究人员间增设科室科研秘书这一管理层级,从而形成科研管理的四级管理模式。提出建立科研秘书岗位说明书、选聘方案、执行工作任务及换届交接等事项的建议。结论科研秘书职责应定位于协助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将精细化服务推及至全体一线科研人员,目标是促进科研管理服务"落实到人"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不同口腔机构之间科研绩效对比分析,了解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科研发展现状,发现长项、短板;方法利用Scopus和Scival工具,选取国内外五家口腔牙学院为对标机构,从科研产出、科研影响力和科研发展力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结果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与华西口腔医学院科研产出量占绝对优势,在科研影响力和发展力指标如归一化影响因子(FWCI)、全球top10%文献占比、篇均被引次数等方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均处于劣势地位,牙医学科分布上,不同机构的归一化影响因子存在较大差距。结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科研实力无论是整体还是牙医学科层面均偏弱,并进一步提出措施与建议,为科学制定学科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