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颈椎病针刺颈痛汤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大约30岁之后,颈椎间盘就开始逐渐退化,含水量减少,并伴随年龄增长而更为明显,且诱发或促使颈椎其它部位组织退变。生物力学角度来看,第5—6、第6—7颈椎受力最大,因此,颈椎病的发生部位在这些节段较为多见。据统计50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此病,60岁左右则达50%,70岁左右几乎为100%,可见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现代社会常见病,而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
祖国医学把颈椎病归纳为痹证的范畴,以神经根型者最多,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肾虚是内因,外伤和风、寒、湿邪侵袭是外因;肾虚使痰湿易聚集,外伤和外邪侵袭使颈项部气血失和,经络闭塞,颈椎病不仅和肾有关,而且和肝也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中医辨证求因的原则,不难发现,肝肾亏损,痰瘀阻络,是颈椎病的病因、病理基础,劳倦内伤,情志不遂,外伤和外邪侵袭是颈椎病发作的诱因。通过补益肝肾,调和气血,舒通经络,可取得见效快、疗程短的疗效。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法针刺颈椎华佗夹脊、风池、曲池、合谷、外关、后溪、中渚等穴位加中药汤剂颈痛汤治疗本病80例,疗效甚好,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6年;其中神经根型45例,椎动脉型15例,脊髓型6例,交感神经型14例,双侧上肢均有症状者26例。
1.2诊断标准
临床主症:颈肩背部疼痛,颈后、肩背或枕后疼痛,可呈持续性隐痛或酸痛,也可以是阵发性剧痛,或向上肢有放射性麻木或疼痛感。颈部活动受限,当颈部活动或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上颈部神经受刺激或压迫时,可出现枕部疼痛或麻木,上肢有发沉、无力、握力减退等症状,患肢受压后易出现酸胀、麻木等。
2治疗方法
针刺选穴:
主穴:夹脊颈2~7,配穴:针风池、曲池、极泉、合谷、三间、外关、中渚、后溪、养老、大椎、肾俞、大肠俞、阳陵泉、秩边,得气后留针20分钟,留针过程中每5分钟用平补平泻手法运针1次。
中药颈痛汤:白参15克、熟地15克、甲珠12克、葛根12克、黄芪12克、桂枝9克、天麻9克、白芍9克、甘草3克。辨证加减:项背强痛加僵蚕、防风;耳鸣、耳聋加磁石、五味子;视物不清者加枸杞、菊花;头痛酌情加川芎、羌活、藁本等,肢麻者加南星、威灵仙;气不足者,补以黄芪、党参、茯苓等;血不足者养以当归、生地、鸡血藤等;滋阴以麦冬、鹿角胶等;肝肾亏虚者,健以杜仲、狗脊、川断、山药。临证各随证加减。
3疗效标准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上肢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上肢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4病案举例
典型病例一、王某,女,42岁,教师,头痛、颈项酸痛不舒、右侧拇、食指放射性麻痛1月余。无明显诱因颈项酸痛一年,近3月加重,X线摄片示:颈5/颈6椎间隙狭窄,诊断为颈椎病,治疗予以针刺颈5/颈6华佗夹脊,风池、曲池、合谷、三间、外关、后溪、中渚,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同时服用中药白参20克、熟地15克、甲珠15克、葛根15克、黄芪15克、川芎15克、菊花15克、桂枝15克、天麻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治疗15天后疼痛消失,椎间隙恢复正常,达到康复标准,随访1年无复发。
典型病例二、刘某,男,48岁,干部,主诉:颈项酸痛1个月,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因工作劳累、受凉引发颈项酸痛,治疗效果不佳。1周前症状突然加重,头转侧俯仰明显受限来诊。现颈项酸痛、强直,病人难以忍受,并向左上肢放射,伴麻木感。查体:颈项部肌肉紧张、压痛,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左)。X线摄片示:颈椎变直,颈5-6和颈6-7之间的椎间隙变窄。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治疗予以针刺颈5至颈7华佗夹脊,风池、曲池、合谷、三间、外关、后溪、中渚、阳陵泉、秩边,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同时服用中药白参20克、熟地15克、甲珠15克、葛根15克、黄芪15克、川芎15克、菊花1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杜仲15克、狗脊15、僵蚕15g、甘草10克。治疗10天后疼痛消失,椎间隙恢复正常,达到康复标准,随访1年未见复发。
5讨论
中医认为“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颈椎之病,亦有虚实之异,邪正之进退,病邪之偏重,或瘀滞、或风寒、或痰湿流注、或虚损、或本亏,种种不一,临证需辨证治之。长期进行医疗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颈椎病的症状巩固疗效减久复发故在颈椎病的防治中医疗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舒,石学敏,张存生等.针灸临床杂志,1995,11(6):25.
[2]罗希全.针刺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70例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0,19(2):22.
[3]刘孟安.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158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7,(4):250.
[4]王胜.颈针治疗眩晕168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7,(1):33-34.
[5]董秀兰,冉春风,王锐等.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疗效分析.中国针灸,1998,(5):273—274.
[6]邵宣,许竞斌.实用颈腰背痛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223-224.
[7]范梓航.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伤残医学杂志,2005,13:57-59.
[8]徐德水,奕红梅.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因素与检查方法的探索.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17(6):371.
[9]孙宇,陆琪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10]沈新云.加减木瓜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国骨伤,1995,6:28.
[11]徐德聪.综合疗法治疗麻木型颈椎病58例.云南中医药杂志,1996,17(1):27.
[12]许志勇,吴焕淦,周丽斌等.神经根痛及针灸治疗的机理探析.现代康复,2000,4(12):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