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导航
期刊检索
论文检索
新闻中心
期刊
期刊
论文
首页
>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
2009年4期
>
牡丹浅议
牡丹浅议
打印
分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花木欣赏也有规律可循,一是悦目娱情,以悦目的形式达到赏心的目的,从而让人看到自然美、生活美。这种美是通过花木的形色姿香给人们直观的外在美。二是比德言志,触物起情(比德说、比兴说)。由于花木的自然形象能体现出与高尚品德的人(君子)相似的特征,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审美客体的花木比德。
DOI
5joo9v80jv/738036
作者
陈孟亚;王峰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
牡丹
栽培历史
分类
[文化科学][教育学]
出版日期
2009年04月14日(中国Betway体育网页登陆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1
子佩.
廉学洺:牡丹,牡丹
.文学理论,2013-11.
2
.
《牡丹》
.文学理论,2009-01.
3
.
鸥洋 黑牡丹白牡丹
.美术,2007-02.
4
曹保顺.
唯有牡丹真国色--牡丹诗赏析
.教育学,2008-08.
5
杜口.
赏牡丹
.教育学,2015-05.
6
袁枚.
牡丹说
.学前教育学,2012-04.
7
孙继纲.
牡丹赋
.历史学,2004-02.
8
莫卡.
牡丹妆
.中国文学,2017-12.
9
周海亮.
生死牡丹
.中国文学,2010-10.
10
齐岸青.
记忆《牡丹》
.中国文学,1997-03.
来源期刊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09年4期
相关推荐
牡丹“花痴”
咏牡丹
牡丹歌赋
中国牡丹
牡丹图
同分类资源
更多
[教育学]
成长关怀都去哪儿了?
[教育学]
探讨低影响开发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以雨水花园改善水环境为例
[教育学]
[教育学]
深植于考古、实迹和史籍、古诗参证的拓荒性史论——喜读《云南文库》中耿德铭先生的《哀牢文化论》
[教育学]
对我国留守未成年的毒品预防教育现状分析
相关关键词
牡丹
栽培历史
返回顶部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