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导航
期刊检索
论文检索
新闻中心
期刊
期刊
论文
首页
>
《时代报告:学术版》
>
2012年1期
>
佛教生死观的心理学分析
佛教生死观的心理学分析
打印
分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本文对佛教关于生死,轮回的观点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阐述,通过佛教对人们的死亡教育以荣格的意识理论作为指导探讨其心理学意义,并由此认识人们对于死亡前的心理需求,以此提升对于人们心理需要的关注。
DOI
g4q8ow2o48/4323600
作者
周珣
机构地区
周珣(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出处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
死亡
心理学
荣格
集体无意识
行为模式
分类
[文学][中国文学]
出版日期
2012年01月11日(中国Betway体育网页登陆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1
彭彦琴;江波;杨宪敏.
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2013-01.
2
.
恩格斯的生死观
.政治学,1987-02.
3
孔令龙.
动物的生死观
.文学,2009-04.
4
吴东玲.
庄子生死观探微
.职业技术教育学,2016-01.
5
刘颖思①.
李贽生死观研究
.教育学,2022-04.
6
.
《佛教心理学》出版
.宗教学,2007-01.
7
于海英.
论李大钊的生死观
.政治学,2017-04.
8
王慧慧.
浅析老子的生死观
.职业技术教育学,2011-02.
9
廖福香.
庄子生死观的启示
.社会学,2011-04.
10
李宝龙.
论嵇康的生死观
.教育学,2007-06.
来源期刊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2年1期
相关推荐
论巴金的生死观
先秦儒家生死观解析
佛教与中医心理学
儒家的生死观论析
浅析魏晋人的生死观
同分类资源
更多
[中国文学]
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中国文学]
盛夏光年万万岁
[中国文学]
祖国,我是你十月的孩子
[中国文学]
浅谈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文学]
生命之河——邱苏滨戏剧印象
相关关键词
死亡
心理学
荣格
集体无意识
行为模式
返回顶部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