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导航
期刊检索
论文检索
新闻中心
期刊
期刊
论文
首页
>
《文艺评论》
>
2016年3期
>
解读伊瑟尔的“召唤结构”
解读伊瑟尔的“召唤结构”
打印
分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一次重大转向:由文本中心研究转向读者中心研究。这一转向的实绩是接受美学成为西方重要理论流派和批评思潮。接受美学(Recep—tionalAesthetic)是对西方现象学和阐释学的进一步发展,愈来愈重视读者角色在文学审美接受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
DOI
54k67kr0jk/1613057
作者
刘涛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文艺评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
召唤结构
伊瑟尔
解读
文学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
六七十年代
分类
[文学][文学理论]
出版日期
2016年03月13日(中国Betway体育网页登陆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1
任雪莲.
以召唤结构理论解读海明威眼中女性的爱与哀愁
.教育学,2010-04.
2
朱刚.
伊瑟尔的批评之路
.世界文学,2009-01.
3
莫色木加.
《哥伦比亚河的召唤》话语权力解读
.教育学,2010-05.
4
翟大炳.
读出新意与“召唤结构”
.职业技术教育学,2011-06.
5
成远镜.
作为召唤结构的典型的特殊性
.教育学,2000-01.
6
黄沐琳.
浅析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唐诗召唤结构
.教育学,2023-04.
7
泰戈尔.
召唤
.教育学,2009-11.
8
南泽仁.
召唤
.中国文学,2018-01.
9
易振秀.
召唤
.教育学,2012-11.
10
泰戈尔;刘翘楚.
召唤
.音乐,2016-06.
来源期刊
文艺评论
2016年3期
相关推荐
召唤
抓住空白:召唤结构下的古诗词教学
生命的召唤
根的召唤
神秘的召唤
同分类资源
更多
[文学理论]
黔东地区“过社”的民俗文化现象探究
[文学理论]
叙述范式的转型——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审美描述
[文学理论]
壮族文化研究的开新之作——评《壮族歌圩研究》
[文学理论]
好人治邦
[文学理论]
2004·中华之魂报告文学奖
相关关键词
召唤结构
伊瑟尔
解读
文学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
六七十年代
返回顶部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