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个结果
  • 简介:唐代墓志属于重要的出土文献,准确释读和科学整理是研究的基础。近两年新刊唐代墓志录文存在不少异体字未识或误辨问题,严重影响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综合运用文字学、碑刻学等学科知识,结合石刻文字变异规律,深入考辨新刊布三方唐代墓志中的“?”、“?”、“?”、“?”、“?”、“?”、“?”等误释异体字和“?”、“?”等缺释异体字,既可为这些墓志材料的有效利用提供帮助,亦可为后续碑刻文献整理提供参考,为石刻异体字及汉字史研究提供实证材料。

  • 标签:新刊唐代墓志异体字考释石刻文献整理汉字史
  • 简介:墓志是古代石刻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蕴藏着丰富的书法艺术价值。唐代墓志艺术内涵丰富,文字书体多样,志文多用楷书。由于北朝后期曾发生文字复古现象,因此唐墓志中出现了许多隶书。唐太宗倡导行书入碑,于是唐墓志中又有了不少行书。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墓志书法,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书法史学价值与书法审美价值。

  • 标签:墓志书法文字转化唐代古代石刻隶书
  • 简介:作为碑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墓志具有较高的文史研究价值.近些年出版的碑刻文献中收录了大量的唐代墓志材料,但是由于整理者文字释读不当、不明语法典故等原因,造成了这些材料在句读方面存在一些错误.本文试分类举例并进行订正,以便准确利用这份材料.

  • 标签:唐代墓志句读勘误
  • 简介:唐代墓志作为一种出土石刻,数量极为丰富,几乎每一方墓志上都有俗体字。唐代墓志是研究唐时俗字的重要文献。在唐代墓志录文集册中,误识俗字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引起注意。

  • 标签:墓志俗字录文
  • 简介:唐代墓志谈郑氏家族刘心健唐代墓志内容丰富,是研究当时社会的原始史料,对于了解当时名门大族的世系谱碟,更具有独特的价值。近来就郑氏族源问题阅读了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一书,颇有启发,兹将其中60多篇郑氏墓志中有代表性的20余篇,摘录整理出来,略...

  • 标签:州刺史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荥阳县郑氏河南县
  • 简介:碑铭文字释读理解的难点之一是生僻罕用的典故,而内容不理解,自然会影响到对碑铭文字的正确解读。加上石面剥泐、文字异体俗讹、古文字残存等因素设置的障碍,已经整理的石刻文献,其文字误读,标点错乱的现象比较严重。论文以5通墓志释文的错误为例,分析其造成文字误读、缺释的原因,提取其内部规律,以探求整理石刻文献的科学方法。

  • 标签:墓志铭文典故误读文字校正
  • 简介:近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收到一批公安局收缴的文物。其中有一方唐代墓志,记载了墓主人王卿儿祖籍、先祖及其生平等内容。本文依据墓志,利用现存文献资料以及近年来发现的唐人墓志,基本理清了王卿儿家族谱系。同时对墓志所涉及的人物王绍、王玄质、王倚等人的官职及相关问题,结合文献记载进行了研究。既可互相对校,又可补史之阈。文中还对墓志中涉及的“太原祁人’、“京兆杜吖等略作探究,进一步证实了唐代世家大族太原王氏、京兆杜氏在当时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通过对志中“东都绥福里”、“龙门原”等地名的考证,了解到王卿儿生前居住在位于唐东都洛阳城东南部的长夏门之东第四街街东,自南向北第五坊,西与南市相隔一坊、北距洛水相隔三坊的“绥福里”;死后葬于洛阳城南郊的家族墓地“龙门原”。

  • 标签:洛阳唐代王卿几墓志
  • 简介: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著录了唐载初元年《孙默墓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研究价值,可以弥补传世文献中的错讹、不足与缺漏,但文本中存在部分文字释读方面的错误,需要校勘,才方便科学利用。本文校正了录文中的错误,补出了部分缺字并试图提取一些石刻释文的规律和文字考证的方法,为整理碑刻文献提供参考。

  • 标签:孙默墓志录文辨误补缺方法
  • 简介:1999年5月,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考古人员据当地群众反映于西安郊区发现一方唐代墓志,墓志及志盖保存完好,但其出土日期与地点不详.经我们对墓志内容的分析考证认为:这方志文,属唐代正史之外重要的一则史料.现将墓志情况介绍于下:

  • 标签:西安市唐代墓志
  • 简介:本文研究唐人亲自执笔为其妻或妾撰写的墓志。亡妻的提法偶亦见於托人撰写的墓志中,多数情况下则是夫君指称的专利。亡妾的说法则不见於墓志的正式表达中,是从亡妻的提法延伸出来的。

  • 标签:墓志唐代撰写提法亡妻亡妾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现存唐代墓志的有关开科,分析说明了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系统的情况。“与生俱来,利根早植”、“偏丧亲偶,归心佛来”、“看政红尘,虔心内释”、“追求彼岸,诚于释教”等,是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的缘由,也是其之所以世俗化的前提。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的主体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其内容具有兼容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儒、释、道交相崇信;信仰的方式也具有随俗性,多为捐身、行香、持戒、诵光、念经、写经、造像等。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系统的发展具有现实的客观原因,它的存在和发展,标志着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正在趋于完成。

  • 标签:佛教信仰千唐志斋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唐墓志佛教传入
  • 简介:目前所著录的唐代墓志大约有七千方,其中佛徒墓志大约有三百方.佛徒墓志数量不多,语料价值却比较高.佛徒墓志的语言接近当时口语.关于佛徒的称谓词,非常丰富,反映了唐代词汇的特征.

  • 标签:唐代墓志佛徒称谓词
  • 简介: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真对照拓片的基础上,利用文字学、词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校读《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所收录的唐代墓志录文,发现其录文在校勘方面存在着一些可商之处,如一些释文的讹误和脱漏,列举数例并分条校补。

  • 标签:《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释文讹误脱漏校勘
  • 简介:墓志铭文具有特定的体例和句式。“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地,礼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句式。它用来总结墓志志文的内容,表示丧葬大事完全合乎礼制。由于人们不了解此句式的格式、意义,在校读墓志文时,常出现失误。因而对“礼也”的正确释读成为阅读墓志文献的一个要点。

  • 标签:唐代墓志句式礼也
  • 简介:2003年,在辽宁省朝阳市纤维厂原址基建工地发掘17座唐代墓葬,均为砖筑单室墓,墓向朝南,排列紧密有序。其中5号、8号、9号墓各出土墓志一合,墓主人分别为孙忠、孙则、孙道,证明此处为孙氏家族墓地,此墓地是辽宁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家族墓地。三方墓志记述了墓主人生经历和唐征高丽等历史事件,补正了史书阙漏讹误,是唐朝早期对少数民族逐渐加强管理的实物证据,为研究唐代营州的军事制度和民族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本文对以上三方墓志进行了释文和断句,并依据墓志理清了孙氏家族谱系。同时对墓志所涉及的人物孙则、孙道、孙忠、孙会等人的官职及相关问题,结合文献记载进行了研究。文中还对墓志中涉及的唐招慰延陁、唐太宗征高丽、程名振击高丽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营州军事制度进行了考证。

  • 标签:辽宁唐墓营州军事制度孙氏墓志
  • 简介:唐代佛教盛行,信众普遍,僧尼舍身出家者众多,女尼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的佛教群体。在现已发现的唐代比丘尼墓志中,有20余方墓主比丘尼出身于唐代的世家大族,她们虽家世显赫,却能舍弃奢华,皈依佛门,弘扬佛法。对这些世族出身的女尼进行详细的家世考证,并通过史志互证,纠正史书之讹误,补充史书之缺漏。

  • 标签:唐代世族比丘尼家世
  • 简介:《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为研究唐代墓志提供了新的材料,但释录亦有不当之处,本文列举数例试作辨正。

  • 标签:墓志洛散校读
  • 简介:唐代部分比丘尼并非像佛教教义宣传的那样真正出家,而是与其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表现在: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参加家庭成员的丧葬事宜,为家庭成员的亡灵造像祈福,死后回归本家坟茔等;家庭成员也同样参加比丘尼的丧事、为其修建灰身塔并撰写铭文等。可见,唐代部分比丘尼与家人的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她们一方面皈依佛教,另一方面又遵从儒家伦理,是唐代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表现之一。

  • 标签:唐代比丘尼家人墓志关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