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蒋介石对1944年中外记者赴延安考察的应对并非当作一个孤立的个案处理,在面临美国政府要求向延安派遣军事人员之际,蒋介石权衡利弊,曾有以答应外籍记者赴延安考察要求而拒绝美国军事人员进驻延安的考虑。在豫湘桂战场失利的大背景下,蒋介石对中共在美舆论影响的高估及其对美国驻华记者与官员的不满,大大加深了蒋介石对此事的疑虑并予以强力关注。蒋之焦虑在于担心中共在美宣传使美国改变对华政策并与中共建立直接联系,使其不能独占美国对华军援。仅从舆论宣传视野考察,中共获得了极大成功,国民党遭遇极大挫折;若从国共双方对此事博弈的最终目的来看,中共的成功似乎尚留遗憾,国民党的失败也非完败:美国并未因中外记者对中共的正面宣传而改变其对华政策。
简介:政府新闻发布会翻译作为一种典型的政治语篇翻译,充分反映了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对语言选择和表达的影响。批评话语分析则是研究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有效工具。本文旨在探讨政治语篇翻译中语言形式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政治语篇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分类、及物性、情态、转换作为具体的语言分析工具,对2015年李克强见中外记者这一政治语篇的原语版本和目的语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翻译语篇所传达给读者的意识形态意义。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政治语篇翻译有积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读者正确解读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
简介:1944年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来延安的中外记者眼中,边区农村是忙而有序的社会:村选的进行是保证乡村发展中民众意见的体现,以树立先进分子典型为主的民众动员,显示出乡村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变工队和合作社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组织过程中改造了传统农村经济,形成中共未来经济模式的雏形。以秧歌为代表的乡村艺术活动,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实现了政治动员与时事教育的相结合;形式多样的乡村教育更是满足了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记者们的眼中,中共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发展代表着中国新式发展模式。